1949年2月24日,吴稚晖乘专机到台湾,这时他已85岁了,身体每况愈下,1950年夏游阿里山闹了一场大病,蒋介石将他从台北接到阳明山,养病避暑。 吴稚晖是蒋介石眼中的“党国瑰宝”。1926年7月9日,北伐军誓师北伐,吴稚晖代表国民党中央将党旗、国旗授于蒋介石,这时吴在国民党内身兼几个委员会的委员,从此他开始公开地投靠蒋介石,为他当军师,摇旗呐喊。当时就有人骂他:“如家狗,谁投以肉骨,即为谁而吠”。尤其是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吴稚晖更是秉蒋的旨意,一马当先充当反共急先锋。 1927年4月2日,吴稚晖在《呈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文》中,首先公开出面提出“清党”。这在国民党右派看来,是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因为这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所不可缺少的舆论准备。 4月9日,吴稚晖又与中央监察委员会邓择如等联名发出《护党救国通电》,叫嚷:“望我全体同志,念党国之危机,凛危之之无日,被发缨冠,共图匡济,扶危定倾,在此一举了。”蒋、吴一唱一和,叛变革命的政治准备完成了最后一道手续,第三天——4月12日,大屠杀开始了。 上述的“呈文”和通电,都是由吴稚晖亲笔起草的。这些文件,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这个过去鼓吹无政府主义最起劲的吴稚晖,已经成为蒋介石“清党”“分共”最积极的走卒。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委任吴稚晖为总司令部政治都主任,吴受宠若惊,欣然上任。1929年冬,冯玉祥发给他一个电报,说:“如有人骂先生:苍髯老贼,皓首匹夫,不惜以党国元老为独夫作奴才,死后有何面目见先总理于地下,先生将何以自解?” 此后,吴稚晖更是死心塌地地追随蒋介石,为其独裁统治效劳,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国话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史学研究会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伪国大主席等职,是蒋介石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除了在政治上坚定追随蒋介石之外,吴稚晖在大陆还曾为统一中国语音,达到“书同文”“字同音”作过努力。早在1912年他就出任国语统一会会长,1913年在广州召集各地文化教育部门的官员开会以统一语音,会上争论相当激烈,南腔北调,人人都想以自己的发音为标准音,人人都想成为造字之“仓颉”。最后经过协调统一制订了一个语音规则,于1918年编订了一本《注音字典》。这便是国民党所谓官话的发音标准。但当时军阀割据,政令不一,各地军阀对此注音并不重视,再加政局动荡,战火不断,推广语言的工作根本无法进行,尽管吴稚晖为此花了不少精力,但实际上收效甚微。 1951年夏,吴稚晖再度上阳明山避暑,住在一栋日式平房里,房子居于浓林深处,傍溪构造,风景十分优美。吴稚晖每天一般在林中溪边或坐或遛,与来访者谈谈话,或者自己看点书。每天吃饭以馒头、青菜、豆腐、鸡蛋、牛奶类为主,生硬油腻的食物早已多年不敢沾口了。 1952年4月,吴稚晖因腺肿大,小便时有不通,到6月25日晚,小便猝然不通,尿毒微侵两肾,第二天转到台北大学附属医院治疗。1953年春留住医院,病势渐轻,5月吴稚晖妻子去世。9月吴稚晖尿毒侵两肾,心脏转趋衰弱,饮食锐减。10月30日下午故去,终年89岁。 11月3日,以蒋经国为首的治丧委员会按吴稚晖遗嘱,将其遗体火化,12月1日在金门岛海葬,以尽量靠近大陆。 吴稚晖身为国民党元老,一生以拥蒋反共而著称。凡是与蒋介石作对者,吴稚晖总要跳出来骂一番,特别是与蒋介石争夺领袖的主要对手胡汉民、汪精卫一派更是常常被他骂得狗血喷头,故吴稚晖在国民党内落下了“疯狗”的绰号。同时吴稚晖还是个狂热的反共分子,一生发表无数恶毒攻击共产党、共产主义的反动言论。他还扬言,如果共产党胜利了,他就要为国民党殉葬。然而,言犹在耳,在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时,他却食言而肥,逃之夭夭。 袁云庆为吴稚晖夫人,虽不识字,却贤淑擅理家事。她有洁癖,难适吴之性格。六十岁定居上海,吴赴台未随。一女未嫁,一子娶李筱梅,无嗣。
1949年2月24日,吴稚晖乘专机到台湾,这时他已85岁了,身体每况愈下,195
五点动画
2025-08-09 09:56:58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