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而当他到了晚年时,却申请数次,想恢复国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朝鲜战火平息后的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兴复接到特殊任务,留在平安南道石岭村参与战后重建。 这位曾经的运输尖兵,曾冒着美军轰炸穿梭在前线运输通道。 在重建家园的日子里,王兴复和村民一起开荒种地,组织互助组提高生产效率。 村民家中总出现他修补的屋舍,荒芜田地里常见他指导种植的身影。 某个寻常午后,王兴复为村务事走向石岭村仓库。 路边一个少女正在艰难背负硕大水箱,瘦弱脊梁被压得弯曲。 他上前帮手,却被吴玉实倔强拒绝。 这十二岁女孩小小年纪就失去两个参军的哥哥,独自照顾年迈母亲。 王兴复从此默默留意这个顽强的小姑娘。 他常绕路到吴家茅屋,把省下的粮食放在门后,扛着锄头帮忙整理荒废的菜畦。 日子一天天过去,吴玉实放下心防,田间地头常见师徒俩一同劳作的身影。 姑娘告诉他梦想当医生,想为像哥哥那样受伤的战士疗伤。 1958年秋风吹动枯草,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日子来临。 全团集合的命令传来那晚,吴玉实独自在河边垂泪的背影成为压垮王兴复的最后一根稻草。 整夜未眠后,他郑重向组织递交留朝申请。 军装脱去那日,站台上战友们含泪拥抱这个执拗的老兵。 三十岁的王兴复望着北归列车卷起的烟尘,在异国土地踏出新的人生轨迹。 次年春天,平壤一所小学教室布置成临时礼堂。 王兴复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吴玉实换上水粉的朝鲜长裙。 四年来从帮扶到相守,这对异国恋人终成眷属。 婚后华侨学校敞开大门,王兴复当起中文教员。 从《三字经》到《百家姓》,他握着孩子们小手描摹汉字。 每逢端午中秋,教室就会飘起粽子香、响起捣月饼的敲打声。 七个孩子相继降生后,小小的教职工宿舍终日萦绕着汉语童谣和朝鲜歌谣的交响。 夜深人寂时,王兴复总爱站在院里向东远眺。 抚顺老家的样貌在记忆里日渐模糊,但那份思念却像陈年酒酿日益浓烈。 他悄悄在衣柜底积攒《人民日报》剪报,从字里行间拼凑故国变迁的模样。 1967年岳母离世后,妻子握着他整理剪报簿的手轻声承诺:“等孩子大些,我们回中国去。” 次年春天,吴玉实将积蓄换成整摞信纸,陪丈夫写下第一封国籍恢复申请书。 此后十余年间,邮件在平壤邮局柜台堆成小山。 被无数公文驳回的申请材料中,渐渐增添了当地华侨联名信、教学荣誉证书、朝鲜政府出具的品行证明。 1980年冬天,窗外暴雪封门时,邮差拍门送来印着国徽的信封。 七个孩子围着父母拆开牛皮纸袋,家庭教师王兴复的名字后面,赫然印着重新生效的中国公民身份编号。 1981年初春,横跨鸭绿江的列车载着九口之家驶向丹东。 王兴复指着窗外雪融的黑土地对孩子们说:“看,这是爷爷种高粱的地方。” 列车抵达沈阳站时,民政干部捧着的搪瓷缸冒着热气,退伍军人事务局将抚顺三中聘书交到他颤抖的手中。 整个家庭在中国北方的暖春里落地生根。 朝鲜媳妇吴玉实穿着花布围裙出现在夜校课堂。 七个孩子有的进技校学车床,有的接班站上父亲曾站过的讲台。 社区活动室的朝鲜泡菜教学场场爆满。 2000年重阳节,抚顺市政府在王兴复家中挂上“中朝友谊家庭”的奖牌。 两鬓斑白的老教师握着朝鲜妻子皱纹密布的手,望向满堂儿孙用两国语言唱起《金达莱》与《茉莉花》。 这段穿越硝烟的家国情怀,终于在黑土地上开出了双生并蒂的花。 主要信源:(中国知网)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07 17:47: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