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传有一米八八的武将天生神力,喜好习武。他就是草莽武夫蜕变为封疆大吏的张曜。1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07 11:29:55

这位传有一米八八的武将天生神力,喜好习武。他就是草莽武夫蜕变为封疆大吏的张曜。1861年,张曜在河南汝宁组织民团对抗捻军,以五百乡勇击退万人围攻,获巡抚严树森赏识,获授“虎威营”统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清朝后期的乱世中,有个叫张曜的武将从草根起家成了大人物。 他身高将近一米九,天生力气大,年轻时靠着一身武艺闯荡江湖。 1861年中原闹捻军的时候,他在河南汝宁组织了五百多人的民兵队。 当时上万捻军围攻县城,他带人死守防线,愣是打退了敌人。 这场硬仗让河南巡抚严树森看中了他的本事,让他当了正规军“虎威营”的带兵官。 张曜能爬起来不是碰巧。 那会儿地方上乱糟糟,官府正缺会打仗的人。 他带着民兵打了几次胜仗,名声越来越响。 他懂得怎么练队伍,手下人个个服气他,队伍越带越强,成了河南地面上叫得响的一支地方武装。 到了1868年打西捻军时,朝廷派兵追剿主力部队,张曜带骑兵在山东茌平突击成功,抓住了捻军头目张宗禹的儿子。 朝廷因此赏他个满洲勇士封号“额尔德穆巴图鲁”,意思是“有胆识的好汉”。 战场上他心眼活泛,知道该往哪里埋伏兵马,什么时候冲杀最合适。 平时对士兵训练很严,打仗时官兵都愿意跟着他拼命。 在西北防务这件大事上,张曜眼光和别人不一样。 当年朝廷里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守海防,他觉得这主意不行。 专门和左宗棠联名上书给皇帝,说西北边疆千万不能扔,最后说服朝廷决定派兵收复新疆。 1876年左宗棠带兵西征打阿古柏,让张曜管哈密的后勤粮草。 这差事不好干,几万大军等着吃饭,粮道几千里长,路上还常有劫匪。 张曜想了个巧法子,在沿途设了十二个粮站,用骆驼车队接力运粮。 有回大雪封路,他自己带着三百兵丁背粮进山,硬是让前线没断过炊。 历史档案里记着,在两年时间里,经他手就向前线运了四十万石粮食,左宗棠的奏折里多次夸他是“西征粮台第一功臣”。 这么能打仗的将军,却吃了不识字的亏。 当上河南布政使才半年,就有御史向皇帝告状,说他连奏章都得师爷念才知道写的什么,这种大老粗不配管一省的钱粮。 朝廷真就撤了他文官职位,改派去当总兵。 虽然品级一样,可文官武将在当时地位差得远。 换了别人可能就认命混日子了,张曜偏不服输,三十多岁开始从头学认字。 重金请了才女夫人蒯氏当老师,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念《论语》《资治通鉴》,晚上处理完军务还要练字。 他书房挂着自己写的“目不识丁”四个大字提醒自己,随身揣的印章也刻着这词。 这样苦学十年,后来居然能写出《河防刍议》这样的治水专著,书法也练得很有章法,在当年官员书法册上能排进前二十名。 等后来朝廷想调他当山东巡抚,又有官员拿他不识字说事。 这次张曜直接在金銮殿上背了段《盐铁论》,当场挥毫写了治河方略五条,把满朝文官看得心服口服。 在山东五年,他干了几件实事:把当年自己打仗的军田收入捐出来办了海岱书院。 黄河发大水时连续三个月住在河堤上,创出“柳枕拦洪法”被各省治水衙门抄去当样本。 最后一次巡视黄河险段时累得吐了血,临终前遗嘱把全部家产换了赈灾粮。 光绪皇帝追封他太子太保头衔,还在济南大明湖畔立了专祠。 张耀这辈子活得明白。 早年靠拳头打拼,中年因吃了没文化的亏发愤读书,晚年靠真才实学造福百姓。 他书房里有副对联说得实在:“战马嘶鸣书声朗,利民本是文武纲”。 这或许才是这位草根将军留给我们最值钱的遗产。 本事不在多高大,该出手时能担当。 短处不怕人笑话,缺啥补啥才是真强。

0 阅读:36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