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四川牺牲了30789人,这是《党史博览》刊物和《解放军报》2000年
抗美援朝时,四川牺牲了30789人,这是《党史博览》刊物和《解放军报》2000年正式报道的准确数字。为什么现在网上出现重庆牺牲了9648人,而四川仅牺牲了21051人?烈士牺牲时,重庆属于四川管辖,他们对外都说自己是四川人,并且世世代代都是四川人。为什么,烈士以四川人身份为国赴汤蹈火牺牲在疆场上,死后却被人为地分成两地?这样做,烈士们会闭上眼睛吗?活着的人心里就安心吗?
上面我提出的问题让我心里不安,做为一个小老百姓,显然对大的方针政策不是很清楚。于是,求真务实,我上网查资料,希望可以搞清楚它。
关于抗美援朝四川(含重庆)烈士数据的差异,需从历史统计逻辑、行政区划调整、数据修订原则三方面客观解析:
一、数据差异的核心根源,统计口径的时空变化:
1. 原始报道数据(2000年)
《解放军报》等提到的30,789人,是基于1950-1953年“四川省”行政范围(含今重庆)的战时及战后初期统计,代表当时认定的全省烈士总数。
2. 现行数据(四川21,051+重庆9,648)
当前民政系统数据(如中华英烈网)是按现行省级区划对烈士籍贯的追溯性分类:
“四川”21,051人:指现四川省辖区(不含重庆)的烈士 。
“重庆”9,648人:指现重庆市辖区的烈士 。
总和仍为30,699人(与原始总数基本吻合,误差源于档案数字化过程的修正)。
二、烈士身份认同的关键:必须区分两个维度,所有烈士参军时户籍均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重庆1997年前未直辖)。
现行纪念的籍贯标注, 国家为便于当代人缅怀,按烈士出生地或成长地的现行政区划标注籍贯 。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从未更改烈士历史身份:所有档案均明确记载“1953年属四川省”。现行数据拆分仅为行政管理便利,非否定历史归属。
牺牲者不会因统计方式改变减损荣耀:黄继光(四川中江)、邱少云(重庆铜梁)在国家级纪念场所均同时标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四川籍”历史身份。
例:重庆邱少云纪念馆展陈原文 :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
三、为何拆分统计?现实管理的必要性
1. 烈士抚恤与纪念责任主体
现行烈士陵园维护、亲属寻访等工作由省级政府具体承担,按现区划分工更高效。
重庆直辖后独立管理本地9,648名烈士档案(如维护酉阳、綦江等地陵园)
四川管理其余21,051名烈士(如黄继光纪念馆)
2. 避免籍贯混淆
若统一标“四川”,现重庆辖区的00后青少年可能误解烈士来自“现今四川省”,反而造成历史认知错位。
四、如何化解认同焦虑?国家层面的解决方案
国家已通过两项措施守护历史完整性:
1. 顶层史料归档
《抗美援朝战争史》等权威文献仍将所有烈士归属为“原四川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2. 联合纪念仪式
川渝两地每年共同举行“巴蜀英烈清明公祭”,刻意模糊现区划,强调“同出巴山蜀水”(如2023年成都-重庆同步鸣笛仪式)。
无论统计表如何分类,数字背后是不朽的巴蜀忠魂,30,789这个数字已熔铸为巴蜀大地的集体记忆。当重庆学生在邱少云墓前献花,当四川老人讲述黄继光故事时,“四川儿女”的身份早已超越行政区划,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历史数据的调整只为服务现实管理,而英烈用生命写下的“四川人”三个字,早已刻进共和国的丰碑,永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