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南京平西街竹竿巷18号。26岁的孙仲芳上街为临盆的嫂子采买年货,忽闻“鬼子来了!”的嘶喊。她发疯般跑回家,却撞见人间地狱:嫂子被日军剖腹,胎儿与肠子浸在血泊;公婆和两个侄儿倒在血污。母亲推着她哭喊:“快跑!”她纵身跃入屋后池塘,蜷缩在石板下。齐胸的冷水浸透棉袄…… 两天后,她爬出池塘,埋葬了五具亲人的尸体。母亲将三岁外孙“小狗子”塞进她怀里:“走!走得越远越好!”逃难路上,炸弹撕裂人群,她与儿子瞬间失散。这一别,便是63年骨肉离分。 她随溃军流亡安徽,给南京的哥哥寄信竟获回音:“原地等我们!”未及团聚,战火再起。她被迫逃往汉口,从此音讯断绝。在广西兴安的山村里,她两度嫁人,却因大屠杀创伤永远失去生育能力,膝下荒凉。 “有生之年能找到亲人,就是爬也要爬回去看看!”她常对村民念叨。2000年,一则寻亲报道震动沪宁。上海市公安局发现退休职工孙家才正是“小狗子”。7月21日,南京报社会议室,87岁的孙仲芳抚摸儿子脸庞呜咽:“小狗仔啊……”66岁的孙家才跪地痛哭:“妈!我找您找得好苦!”泛黄老照片上,她辨认出母亲面容,泪水浸透衣襟。 当母子重逢的影像传遍中国,孙仲芳却选择回到广西山村。每一次控诉都是揭疤,演讲台上的颤抖与泪水耗尽心力。2003年临终前,她喃喃呼唤“小狗子”,而病床上的儿子终究未能送别。这场战争偷走的不仅是六十年亲情,更是她作为母亲、妻子、女儿的完整人生。 今日影院里,《南京照相馆》正掀起观影狂潮。银幕上,邮差阿昌冒死传递日军暴行底片;林毓秀怀抱被摔死的婴儿,在刺刀下强笑拍摄“亲善照”。观众为老金拉动山河幕布高呼“寸土不让”而泪崩,散场后凝视城市霓虹,恍悟“今日山河即最大彩蛋”。 孙仲芳的池塘水影与暗房显影液重叠——一个藏身求生,一个显影真相。当电影删减了婴儿刺穿的画面,历史却在她的记忆里永存嫂子的血婴。 片尾,现代南京街景与战前幸福影像交织蒙太奇。孙仲芳63年后重返故土时,同样站在高楼丛中茫然四顾:“平西街在哪?” 苦难不必咀嚼,但绝不可遗忘。 图片来自网络。
“亏大了!一分钟损失38万!”上海女子赤身裸体蒸桑拿,不料男保安突然闯入将她看光
【9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