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著名的“汉奸”郭绍绪在家里请日军高层喝酒,突然大喊:“上炖鸡!”话音刚落,他拿出手枪,对着最前面的日军首领就是一枪。
郭绍绪这人,出生在河南省伊川县葛寨乡黄兑村,那是个普通的农村地方。他小时候家里还算富裕,是地主出身,但十二岁那年摊上大祸。土匪来抢劫,把他家洗了个干净,父母和爷爷全被杀了。他当时正好在外头亲戚家躲过一劫,从此成了孤儿。没了依靠,他得自己找出路,就跟着村长学了几年功夫,练得身手还行。村长看他聪明又肯吃苦,就建议他去参军闯荡。郭绍绪想想也对,那年头没枪杆子啥事都办不成,于是投奔了镇嵩军,从最低层的勤务兵干起。 在军队里,郭绍绪靠着胆大心细和打仗不怕死,很快就崭露头角。七年过去,他十九岁时已经升到小军官的位置,跟着长官王凌云到处征战。王凌云是河南人,和郭绍绪同乡,对他挺器重。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打到河南,王凌云担心家乡,就派郭绍绪带队回去探望和接应家人。郭绍绪一到伊川,看到日军烧杀抢掠,村里到处是尸体和废墟,气得肺都炸了。他本想直接干,但一看敌强我弱,就跟王凌云请示,留下来在家乡打鬼子。王凌云同意了,还给了他些武器弹药支持。
郭绍绪没傻乎乎硬拼,他拉拢当地抗日义士马三俊、袁好文等人,组建了人民自卫团,自己当团长。这支队伍表面是地方武装,实际跟伊川的抗日力量联系紧密。当时日军第39联队第三大队占领了伊川,队长叫大内义弥,这家伙凶残得很,推行三光政策,害得百姓苦不堪言。大内义弥听说郭绍绪带队回来,没急着抓人,反而想拉拢他当汉奸,用“以华制华”的老套路。郭绍绪一看有机会,就假装投靠,带几百人去“归顺”,还被任命为伊川县保安司令。 这下郭绍绪在当地成了“大汉奸”,老百姓背后骂他卖国贼,但他忍着,为的就是从内部搞情报。他表面上帮日军做事,围剿游击队啥的,实际提前通风报信,让抗日队伍撤走。这样一来,日军越来越信任他,监视也松了。郭绍绪趁机收集日军布防和军官名单,暗中训练自卫团成员,准备找准时机下手。他知道,单凭自己力量小,得联合当地抗日组织,一起干大事。 1944年夏天,日军在中原创伤不小,但伊川还是他们的据点。郭绍绪觉得时机成熟,就以增进感情为由,邀请大内义弥和几个高级军官去白元乡寨子街的酒店吃饭。那天是8月25日,郭绍绪早早安排好暗号和埋伏。宴席上,日军军官们喝得挺高兴,郭绍绪也假装敬酒套近乎。酒过三巡,他喊了声“上炖鸡”,这就是信号。他立马拔出手枪,对着大内义弥的脑袋开了两枪,直接毙命。几乎同时,自卫团成员从外头冲进来,用手枪和土炮围住屋里日军。
日军没想到中计,慌乱中想反抗,但郭绍绪的队伍训练有素,很快就控制局面。屋里枪声响成一片,郭绍绪亲自指挥,逐个击毙抵抗的军官。整个行动干净利落,杀了大内义弥、木神亲志等八名指挥官,还毙伤了四十多个日军士兵。这事后来叫“寨子街郭绍绪设宴歼倭寇”,日军把这惨败写进他们的战时丛书里,当作教训。 行动得手后,郭绍绪没停下脚步。他知道日军会报复,就赶紧组织老百姓撤离伊川,避免更大伤亡。日军果然派兵围剿,但郭绍绪的队伍转移到山里,继续打游击,破坏日军补给线。几个月里,他们多次伏击,造成日军更多损失。郭绍绪还跟当地抗日组织合作,提供情报和武器支持,一起打击日军据点。抗日战争后期,他参与解放伊川的战斗,帮助维持秩序,分发物资给百姓。 战后,郭绍绪回了家乡,过上普通日子,从事农业和小型贸易。他没张扬自己的事迹,低调生活,但当地人把他的故事传开,当作对抗侵略的例子。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特意想见郭绍绪,因为被杀的军官里有他的亲人,想问问当时情况。可惜郭绍绪已经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田中角荣遗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