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乾隆和刘罗锅微服私访,突然天降大雨,乾隆看雨水把刘罗锅淋得衣服都贴在驼

历史闪电侠 2025-08-05 12:59:43

乾隆年间,乾隆和刘罗锅微服私访,突然天降大雨,乾隆看雨水把刘罗锅淋得衣服都贴在驼背上,就出了个对联拿他开涮:“风雨不遮破罗锅。”刘罗锅也不示弱,当场对出了下联。乾隆听了非常佩服他的才华。

这位大臣叫刘墉,老百姓都叫他刘罗锅,他可不简单,他爹刘统勋是乾隆爷跟前的大红人,官拜首席军机大臣,人称“真宰相”,至于他自己,虽然没当上宰相那么大的官,但也做到了吏部尚书、太子太保,那也是朝廷里顶顶重要的人物了。

他个子挺高,可因为常年跟在乾隆皇帝身边,怕自己站直了显得比皇帝高,不恭敬,就总微微弯着腰,日子一长,背就有点驼了,这才得了“罗锅”这个外号。

乾隆皇帝喜欢微服私访,看看他治下的江山,刘墉作为皇帝信任的近臣,经常跟着一块儿出去,扮个管家什么的角色。

有一回夏天,天气闷热得很,君臣俩溜达到一条热闹的大街上,看人来人往,听小贩吆喝,看得正起劲,浑身都冒汗了,刘墉正琢磨着让侍卫去买点西瓜给皇上解解暑,忽然间天色大变,乌云滚滚,紧跟着就是瓢泼大雨兜头浇下。

刘墉反应快,赶紧护着乾隆跑到旁边一家店铺的雨棚底下躲雨,就这么几步路,刘墉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衣服紧紧贴在身上,那驼背就显得更明显了。

乾隆看他那副狼狈相,一边擦着身上不多的雨水,一边忍不住乐了,再加上皇帝有着文人的雅兴,看着外面的大雨,再看看刘墉那湿漉漉的驼背,玩心就上来了。

他笑着对刘墉说:“驼总管,这大雨天的,咱俩对个对子解解闷儿?"刘墉肚子里墨水不少,对个对子自然不在话下,一边擦着脸上的雨水一边应道:“请老爷出题。”乾隆张口就来:“风雨不遮破罗锅。”

这明显是拿刘墉的驼背打趣呢,刘墉也不恼,抬眼看了看雨幕中依旧繁华的街市,心里想着这太平盛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他微微一笑,身子在乾隆面前弯得更低了些,略一拱手,应声道:“锦绣乾坤一背驼。”意思是我这驼背,也是托了这锦绣江山的福啊,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夸他脑子转得快,出口成章。

刘墉赶紧又拱拱手,谦虚地说:“都是跟在主子身边,耳濡目染,沾了点光。”这一来一回,皇帝的玩笑话,又被刘墉巧妙地化解了,两人相视一笑,他这个人,不仅脑子快,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是公认的“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字,圆润厚实,很有力道,人称“浓墨宰相”。

虽然他没真当上宰相,但太子太保的职位,那也是位极人臣,威风得很,乾隆皇帝有时候来了兴致,也会跟他比试比试书法,据说连皇帝自己都承认,写字这块儿,比不过刘墉。

刘墉在乾隆身边待了很多年,虽然后来出了个和珅,更讨乾隆的欢心,但刘墉靠着稳重的性子,圆滑的处事手段,该出力时出力,该装糊涂时也装装糊涂,一直稳稳当当地做着官。

他懂得什么时候该露锋芒,什么时候该藏起尾巴,这种“绵里藏针”的本事,让他历经风雨而不倒,即便是后来年纪大了,偶尔办差事出点小纰漏,惹得乾隆不高兴,他也能巧妙应对,有一次,乾隆心里不痛快,想敲打敲打他,召见时就说了句:“只可叹,万木难当顶梁柱!”

这明显是嫌他老了,顶不了大梁了,他一听就明白,微微躬身,立刻对出下联:“甚为喜,屈弓才可射天狼!”他也向皇上表明,您别看我背驼了,我这弯弓一样的脊梁,照样能为国家出力射天狼,乾隆一听,想起刘墉这么多年勤勤恳恳的功劳,心里的那点不快也就散了。

就这样,他一直安安稳稳地陪着乾隆,直到乾隆当了太上皇,嘉庆皇帝登基,乾隆太上皇驾崩那年,刘墉已经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了。

说来也怪,乾隆一走,这位平时看起来有点老迈、甚至偶尔显得昏聩的刘墉,一下子像换了个人,走路带风,两眼放光,精神头十足。

嘉庆皇帝早就看不惯和珅了,只是碍于太上皇的面子,如今太上皇不在了,嘉庆立刻重用刘墉,让他全权负责查办和珅。

刘墉一点不含糊,拿出当年查案的劲头,一条条、一件件,仔仔细细地查证,最终给和珅定了整整二十条大罪。

那会儿和珅才四十九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被大了他三十岁的刘墉彻底扳倒,这事让满朝文武都见识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办完这件大事,刘墉又平平安安地活了十年,直到八十五岁高龄才寿终正寝,回顾他这一辈子,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官居高位,历经两朝皇帝,最终得以善终。

他能有这么好的结局,关键就在于他深谙为官之道,他懂得审时度势,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他能在皇帝面前展现才华,也能在需要时藏起锋芒。

他既能圆融处事,与人方便,又能在关键时刻坚持原则,比如查办和珅时毫不手软,这种“绵里藏针”的智慧,这种在复杂官场中既能保全自身又能有所作为的本领,确实值得后来人好好琢磨琢磨。

刘墉的故事,不只是清朝官场的一段传奇,更是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关于如何在世事沉浮中安身立命的思考。

0 阅读:58
历史闪电侠

历史闪电侠

关注我 !带看到不一样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