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2年洪承畴降清,五年后他的恩人明崇祯重臣沈廷扬被俘,拒绝降清要问斩。洪承畴急欲救恩人,众人面前装作不认识,沈廷扬左手抓住他衣领,右手抽他大耳光!
那年的松锦战场上,秋风卷着血腥味在辽东大地蔓延。洪承畴握着剑柄的手指节发白,身后十三万明军像被抽走脊梁的困兽,缩在松山城里啃着树皮。
城外皇太极的八旗兵把城池围得像铁桶,连只麻雀都飞不出去,三个月前崇祯皇帝催战的诏书雪片般飞来,硬是把稳守粮道的战略逼成了冒进决战,结果粮道被断的明军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溃。
当部将夏成德偷偷把儿子送到清营当人质时,这位曾经镇压李自成、被称作"大明柱石"的蓟辽总督,正盯着墙角饿死的百姓尸体发呆。
松山城破那夜火光冲天,洪承畴被押到盛京时还梗着脖子骂人,皇太极派来的劝降范文程却注意到,当房梁灰尘落在这位俘虏的官服上时,他下意识掸了掸衣襟。
这个细微动作暴露了求生欲,"惜其衣,况其身乎?"皇太极听完汇报,顶着寒风亲自来探监,二话不说脱下貂裘裹在洪承畴身上。
那件带着体温的貂裘像熔化了冰封的春水,洪承畴突然跪地长叹"真命世之主",转头就帮着清军谋划入关路线。
这位曾经让李自成只剩十八骑逃窜的名将,此刻成了八旗贝勒们的眼中钉,直到皇太极笑着反问:"咱们这群瞎子打仗,好不容易有个带路的,不该高兴吗?"这才堵住悠悠众口。
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正对着刚建好的"洪公祠"痛哭流涕,朝廷刚办完轰轰烈烈的追悼仪式,辍朝三日祭奠的忠臣转眼成了叛徒,气得皇帝把祭祀用的香炉都砸了。
而此刻洪承畴正在沈阳的宴席上端着酒杯,看满清贵族们轮番向他敬酒,皇太极甚至为不能亲自作陪道歉,理由是要给元妃守丧。
这种反差像记耳光,五年后真有个叫沈廷扬的人,结结实实抽在了洪承畴脸上。
1647年长江口的飓风掀翻了南明水师的战船,落水的沈廷扬被浪头拍到沙滩上时,第一眼看见的是清军的刀光。
这个曾经从海路给洪承畴送粮的漕运专家,如今是鲁王政权的水师统帅,押到南京受审那天,大堂上的洪承畴手指都在发抖。
他使眼色让沈廷扬谎称出家为僧,却听见老友冷笑:"洪经略早死在松山了,先帝亲自哭的祭文还在太庙供着!"
众目睽睽下沈廷扬突然扑上来,左手揪住洪承畴的衣领,右手"啪啪"两个耳光,打得满堂衙役都傻了。
坊间传闻这对旧相识的恩怨能追溯到三十年前,那时洪承畴还是福建穷书生,沈廷扬已是崇明岛船王。
偶然相遇的富商资助少年读书科举,后来洪承畴当上三边总督,还推荐恩公掌管海运,松山被围粮尽援绝时,是沈廷扬冒险穿过清军封锁线运粮,士兵们望着海平面出现的粮船高呼万岁。
如今一个成了清朝开国功臣,一个宁肯带着五百义士集体殉国也不剃发,洪承畴最终在刑场送别老友时,沈廷扬整理衣冠朝南跪拜的模样,恍惚间与松山城中那个掸灰尘的将领重叠。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洪承畴降清后帮多尔衮起草《剃发令》,自己却保留汉人衣冠;沈廷扬骂他"无耻叛贼",临刑前却特意换上明朝制式的方巾宽袍。
当洪承畴晚年被乾隆列入《贰臣传》时,沈廷扬反倒在清朝得到"忠节"谥号,那些关于衣服的执念像命运的隐喻,有人为活命接下貂裘,有人为气节整理遗冠,在朝代更迭的洪流里,每件衣裳都裹着撕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