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多人对他的坏印象,停留在了无能,懦弱,不能振兴家业,一事无成上面。 贾宝玉是荣国府贾政的儿子,生下来嘴里就含着块通灵宝玉,注定不平凡。他长得俊俏,穿着华丽,举手投足都是世家公子的派头。贾母宠他宠得不行,从小让他跟姐妹丫鬟混在一起,养成了他爱跟女孩子厮混的性子。他跟林黛玉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俩人常一起琢磨诗词,情谊在贾府的繁华中慢慢滋长。贾府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祖上风光,姐姐元春还是贵妃,家里修了大观园,富贵得让人咋舌。可这辉煌背后,家底早被元春省亲掏空,危机悄悄逼近。 贾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对科举考试嗤之以鼻,偏爱看杂书、写诗词。贾政对此气得不行,觉得他不争气,老想着让他走正道考功名。他却我行我素,常跟姐妹们在诗社里斗诗,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他的才华在大观园里很显眼,比如给园子里的景致题匾对额,笔迹漂亮,词句也雅致,连严肃的贾政都挑不出毛病。可他就是不肯按家里期望的那套路走,宁可沉浸在诗书和姐妹的温柔乡里,也不愿钻营仕途。 说贾宝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多人觉得他空有好家世和俊俏模样,却没本事振兴贾府,整天游手好闲,懦弱无能。这种说法拿仕途和赚钱能力当标尺,觉得他连个正经事都干不了,活脱脱一个废物。可这标准用在他身上,真的合适吗?贾宝玉的才华其实不一般。他写诗作词很有一手,《姽婳词》辞藻华美,感情真挚;《芙蓉女儿诔》悼念晴雯,文字细腻,读来让人动容。这些作品搁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文人里的翘楚。 贾宝玉对科举没兴趣,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压根看不上那种八股文的套路。他更喜欢自由自在地读书,琢磨诗词,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东西。他跟林黛玉、史湘云她们一起搞诗社,出口成章,诗句清新有灵性,哪是“败絮”能干出来的?贾母看得明白,从不逼他考功名,觉得他有自己的路。林黛玉也一样,俩人常一起读诗,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反倒是王夫人和薛宝钗老劝他走正道,读书应试,可他压根不听,宁可守着自己的兴趣。 拿仕途经济来衡量贾宝玉,就像拿算账的本事去评杜甫、纳兰性德。杜甫穷了一辈子,诗却写得震古烁今;李商隐仕途不顺,照样留下了无数好诗;唐寅、徐渭潦倒不堪,他们的画和文章却让人叹服。贾宝玉也是这种文人,擅长的是诗词歌赋,不是钻营官场或管家赚钱。贾府的衰败不是他一个人的锅,元春省亲花钱如流水,家里早就入不敷出。他要是专心做学问,没准能成下一个纳兰性德,哪至于被扣上“败絮”的帽子? 贾府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大观园的繁华渐渐成了空壳。林黛玉身体越来越差,贾宝玉常去看她,俩人的情谊却挡不住病魔的侵蚀。黛玉去世,贾宝玉像是丢了魂,成天捧着她留下的诗稿发呆。王夫人安排他跟薛宝钗成亲,他虽遵从,却跟宝钗始终隔着层纱,夫妻间客客气气,没多少真心。贾府后来被抄家,家产一扫而空,昔日的荣华富贵全成了泡影。贾宝玉一度因为丢了通灵宝玉疯疯癫癫,后来玉找回来了,他却没再回从前的样子。 贾政对他的态度也变了,不再逼他走仕途的路,只是叹息着放手。贾宝玉最后选择了出家,扔下红尘里的恩怨纠葛,遁入空门。他在荒山古寺里当了和尚,穿着粗布僧袍,敲着木鱼,嘴里念着经。通灵宝玉被他送回青埂峰,他也跟着一个僧人一道走了,从此没了踪影。他的出家,既是对贾府衰败的回应,也是他对自己命运的选择。贾宝玉的才华和真情在大观园里闪过光,可家族的没落和命运的捉弄,让他最终归于空寂。
贾宝玉是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多人对他的坏印象,停留在了无能,懦弱,不能振兴
杰彦评娱乐
2025-08-04 17:14:48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