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惊呼:“您的孙子还在里面!”可他却转身离开了,没想到,晚上孙子满身血污平安回到家,徐茂公大哭:“天要亡我徐家啊”!
那年的深秋,长安城外一片萧瑟,徐茂公带着十几岁的孙子李敬业进山打猎,枯黄的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仿佛预示着一场无法回避的家族悲剧。
当少年纵马冲入密林深处时,这位历经三朝浮沉的唐朝名将突然下令放火烧山。
随从们吓得面如土色:“国公爷,小公子还在里头啊!”
徐茂公攥紧火把的手青筋暴起,火光映照下,他的眼神像淬了冰,这场大火不是意外,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家族救赎。
徐茂公本名徐世勣,山东曹州离狐人,家里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户。
隋末天下大乱时,十七岁的他散尽家财接济灾民,带着一腔热血投奔瓦岗军。
在刀光剑影中,这个年轻人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曾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全歼隋朝名将张须陀的两万大军。
归顺唐朝后,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生擒窦建德、活捉王世充,成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渊夸他是“纯臣”,赐他国姓李;李世民临死前特意为儿子李治留了道保命符:“李勣这人太忠义,你无恩于他,恐怕日后他无法尽心辅佐你。”
就是这样一个深谙权谋之道的老狐狸,却在晚年对着亲孙子举起了屠刀。
李敬业从小就是块打仗的料,十岁能开三石弓,十二岁能驯烈马,可这孩子骨子里带着股邪性。
有次家宴上,他当着满座宾客的面把堂兄的猎犬活活剥皮,还笑着说要试试“新学的箭法”。
徐茂公盯着孙子沾血的双手,突然想起当年那个游方道士的预言:“此子命带反骨,他日必祸及九族。”
更让他心惊的是,李敬业对权力的渴望几乎写在脸上,有次爷孙俩路过玄武门,少年竟摸着城墙感叹:“当年太宗皇帝在此杀人立威,真是痛快!”
火烧密林那晚,当满身马血的李敬业踹开房门时,徐茂公就知道完了,这孩子居然能狠心宰了坐骑,剖开马腹钻进去躲过烈焰,这份果决与残忍远超他的预估。
老人捶胸顿足的哭嚎里带着绝望:“徐家要亡在你手里啊!”
后来事情果然应验,公元684年,李敬业打着“匡复李唐”的旗号起兵反武,却找了个冒牌货冒充太子李贤,真实意图昭然若揭。
兵败被杀后,武则天不仅把徐家灭门,还把徐茂公的棺材从昭陵里拖出来鞭尸。
回头看这场惊心动魄的家族悲剧,徐茂公的狠辣其实藏着无奈,他太清楚政治斗争的残酷,自己当年能在李世民清洗功臣时全身而退,靠的就是“此乃家事,何必问外人”的装糊涂本事。
可李敬业偏偏要学年轻时最忌讳的两件事:锋芒毕露与站错队伍,明代冯梦龙在《智囊》里说得透彻:“大凡子孙有过人才智却不懂进退,往往成为家门祸害。”
就像三国时诸葛瑾早就看透儿子诸葛恪会招来灭族之祸,隋朝那位禁止孩子学兵法的武将说得更直白:“聪明才智要有德行打底,否则必遭反噬。”
如今我们站在历史下游回望,徐茂公那把火与其说是谋杀,不如说是绝望的预警。
他早看出武则天时代需要的是李勣式的隐忍,而非李敬业式的张扬。
可惜少年人总把祖父的谨慎当怯懦,把时代的暗涌当机遇,最终让整个家族陪葬。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最懂权谋的人,偏偏救不了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