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员工外包模式已成为其核心用工策略,尤其在骑手群体中规模庞大且争议频发。
美团近1000万注册骑手均非正式员工,而是通过全国上千家第三方外包公司(如人力中介、劳务服务商)签约,形成“平台-外包商-骑手”三级架构,实现法律层面的劳动关系隔离。
除骑手外,客服、仓储分拣、地推等岗位也广泛采用外包模式。仓储类外包要求供应商提供“分拣+配送+地推一体化”服务,骑手需自备电动车,美团不承担设备成本。
美团要求骑手每日缴纳3元商业险(从佣金扣除),仅覆盖60万身故伤残及5万医疗,远低于工伤保险标准;实际社保覆盖率不足20%,外包商常逃避社保责任。
骑手受算法系统驱动,超时即罚款,收入依赖“单量×浮动单价”。2023年某城市夜宵单降价30%引发罢工,但因群体分化难以形成合力。
美团若直接雇佣骑手,2020年需多支出约100亿元社保费用(占外卖交易额2%),显著挤压利润率。美团正式员工仅约10万人,通过外包将资源集中于算法研发与市场拓展,支撑其科技公司定位。
美团模式折射中国2亿灵活就业者的保障缺失,政府需平衡企业成本与社会稳定。京东外卖业务以“全员社保”切入,倒逼行业反思责任边界。
美团外包模式是资本效率的极致体现——以千亿级成本节约支撑业务扩张,却也引发系统性权益真空。
正如骑手所言:“不需要平台施舍,只想在算法里看见人的影子”——这场博弈的终局,应是技术红利与劳动者尊严的再平衡。
平凡兔
穆仁智,木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