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南海的深潜试验前,黄旭华悄悄回了趟广东老家,推开院门那刻,95岁的老母亲正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白发在风里微微颤动。
老人眯着眼盯了这个陌生来客好几秒,突然浑身发抖,眼前这个两鬓斑白的男人,竟是三十年没音讯的三儿子。
老太太张了张嘴,眼泪扑簌簌往下掉,喉咙里却像塞了团棉花,半个字都挤不出来,邻居家飘来的饭香混着咸涩的海风,院子里静得能听见枇杷树叶擦过瓦片的沙沙声。
这场景要是搁现在,准能上热搜,可那年月,黄旭华这名字比核潜艇还神秘,街坊只晓得老黄家老三在外头搞机密工作,连他亲爹临终前都念叨“绍强怕是早没了”。
谁想得到这个汕尾海边长大的伢子,正领着团队在葫芦岛啃着窝头打算盘,硬是给中国算出了自己的“钢铁蛟龙”。
他办公桌抽屉里还收着个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当初大伙儿就是拆了这玩意儿,发现跟自家画的图纸差不多,乐得直拍大腿:“洋鬼子这玩意儿也没啥了不起嘛!”
黄旭华这辈子转折点来得突然,1958年秋天,32岁的黄工程师正在上海画船舶图纸,突然接到个电话让去北京出差。
拎着行李到了部里才知道,国家要自己搞核潜艇,领导就说了三句话:组织信任你,进去就出不来,要当无名英雄。他答得干脆,转头把这事儿瞒了所有亲人。
后来他总说,当时满脑子就回响着毛主席那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话听着提气,可真干起来才知道多难。
苏联专家撤走时撂下话:“你们要能搞出核潜艇,除非公鸡下蛋。”结果这群人愣是用算盘打出了几万个数据,连边角余料都要过秤控制重量,硬是把潜艇稳性算得分毫不差。
最悬的是1988年那次深潜试验,之前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深潜时沉没,艇上100多人全没了。62岁的黄旭华非要跟着下潜,谁劝都不听。
他说总师得对170条人命负责,其实大伙儿心里明镜似的,这老爷子是要用命给中国核潜艇作保。那天南海浪特别大,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时,钢板被海水压得嘎吱响,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等安全上浮那刻,黄旭华抓起笔就写:“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后来他闺女说,这是老爷子这辈子写过的唯一一首诗。
三十年间,黄家老宅的木门被海风吹得掉了漆,黄旭华从青壮年熬成了“痴翁”,他夫人李世英最懂这种苦,年轻时抱着幼女搬家,行李里总备着丈夫的冬衣,指不定哪天他就突然冒出来。
有回单位分了二斤猪肉,正巧赶上黄旭华回家,李世英笑骂:“家里事半点不沾,吃肉倒赶得巧!”
其实她心里门清,丈夫办公室夏天热到39度都不装空调,那块戴了三十年的海军纪念表走得还没他算数据的手指头快。
后来,99岁的黄旭华走了,整理遗物时,家人发现他早备好了最后一笔党费,2356元。
这个数儿没讲究,就是老人攒下的零花钱,葬礼上没放哀乐,按他生前喜欢,家人唱起了《歌唱祖国》。
来送行的人发现,灵堂的花圈全做成潜艇造型,海浪状的缎带上一个名字都没留,就像他那些至今仍隐姓埋名的同事。
现在年轻人总说“选择大于努力”,黄旭华当年要是继续学医,早成了著名专家,可他觉得值:“学医救百人,造艇护亿人。”
他书房挂着幅字,写的是“自力更生”,这四字不仅刻在核潜艇的龙骨上,也刻在中国科技人的骨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