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新疆遭遇严重蝗灾,浙江派遣了10万只鸭子空运前去支援,这支“鸭兵”部队到达后,展开了全面捕食,连一只蝗虫都没放过,一个月后,这支鸭队的战果如何呢?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我国在建国以前,几乎每三年都要经历一次自然灾害。 当时,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就是洪灾、旱灾和蝗灾。 而这蝗灾也是最不好消灭的一个。 如今,蝗灾在我国渐渐出现的次数少了,但是并不代表就彻底消息了。 在2000年的那个夏天的新疆伊犁河谷,曾经牧草丰美的草原,此刻却被蝗虫大军疯狂扫荡。 牧民巴特尔站在自家房前,望着世代赖以生存的草场,绝望瞬间淹没了心脏。 2000年,突然升高的气温打破了新疆北部的生态平衡。 伊犁、塔城、阿勒泰,这些原来是丰饶之地,此时却成了东亚飞蝗疯狂繁殖的温床。 虫卵在温暖干燥的土壤中提前孵化,它们疯狂啃食着牧草、玉米,所过之处,只留下一片令枯黄。 没多久,受灾面积迅速突破三千万亩,局部地区每平方米蝗虫密度高达350只! 生态链彻底断裂,牲畜饲料告急,牧民生计岌岌可危。 当地政府紧急动员,进行农药喷洒。 然而,蝗虫惊人的适应能力和迁飞习性,使得药效大打折扣。 更令人忧心的是,大量农药的使用,污染了水土,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就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一个源自江南水乡的古老智慧,被浙江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们重新拾起。 他们想到了利用鸭子捕食蝗虫的想法! 在浙江等水稻产区,农户素有放鸭入田除虫的传统。 鸭子,天性活跃,喜食活虫,尤其偏爱蝗虫等昆虫。 更重要的是,鸭子捕食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无差别杀伤,对环境友好。 浙江的专家们迅速找到了两种正值壮年,食欲旺盛,处于捕食能力的巅峰期的樱桃谷杂交鸭和绍兴麻鸭。 没多久,就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鸭兵”调遣计划。 鸭农杨大元接到农科院专家的电话时,还以为只是需要几只鸭子做实验。 当听到“首批一万只,紧急调往新疆灭蝗”的要求时,他惊得差点摔了手中的喂食桶。 没几天,这位朴实的江南汉子二话不说:“救灾要紧!挑最好的、最能吃的鸭子送去!” 他将成本的价格,将精心饲养、精神抖擞的成年鸭交给了国家。 2000年7月下旬,杭州萧山机场五万只鸭子,被装上货运专机,直抵新疆伊犁霍城。 当机舱门上打开,这五万只鸭子被搜送到了临时搭建的“兵营”。 短暂的休整后,“鸭兵”们迎来了首次实战演练。 一批鸭子被投放到蝗灾严重的玉米田和苜蓿草场。 结果令人振奋! 一只成年鸭,日均捕食蝗虫高达180-250只! 它们不仅精准啄食成虫,连藏匿在草根土缝中的虫卵也难逃命运。 鸭群所过之处,蝗虫密度骤降。 初战告捷! 捷报传回,第二批五万只鸭子火速集结,于8月初飞抵新疆。 十万“鸭兵”会师北疆,一场规模浩大的生物灭蝗战役全面打响! 根据蝗虫密度、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技术人员将鸭群编队,科学配置“兵力”。 每百亩受灾区域,投放200-300只鸭子最为高效。 成群结队的白鸭和麻鸭,在牧民或技术员的引导下,呈扇形或线形向前推进。 它们所到之处,不断的消灭草丛中、叶片上的蝗虫。 在这样“地毯式捕食”下,没多久却出现了意外。 由于西北之地本就昼夜温差大,再加上白天气温异常的高,直接导致了部分鸭子出现了脱水、中暑的症状。 技术团队立刻调整策略,白天,鸭群在草原上奋勇“杀敌”。 夜晚,它们被收容进拖车中避寒休整。 全天候的巡查和医疗保障,确保了“鸭兵”的持续战斗力。 此后一个月内,在鸭群活跃的区域,蝗虫数量在一周内锐减70%以上! 十万只鸭子,累计消灭蝗虫约15亿只! 不仅挽回了数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更关键的是,以“零污染”的方式,遏制了生态灾难的蔓延。 鸭粪作为天然有机肥,肥沃了土地,减少的农药使用,保护了土壤和水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这场“以鸭治蝗”的生态战役,赢得了完胜! 战役结束,“鸭兵”们并未全部返回江南故里。 一部分被新疆当地的牧民接收成为预防蝗虫的“常备军”。 另一部分则作为优质的肉鸭进入市场,丰富了当地食材。 浙江方面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新疆建立了本土的鸭苗繁育体系,确保这种绿色、可持续的治蝗模式能在边疆扎根、延续。 十万只江南水鸭,在北疆的焦土上,踏出了一条绿色的生路。 它们证明了,在对抗自然灾变的征途上,有时最古老、最朴素的智慧,恰恰蕴藏着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
过了五代应该不会说浙江话了。
【1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