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新疆一位名叫阿尼帕的妇女在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11岁汉族女孩,她正在垃圾桶里翻找东西,出于善心,阿尼帕把女孩带回了家,令女孩惊讶的是,家里还有十几个被阿尼帕收养的孩子,他们甚至来自不同民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维吾尔族女工阿尼帕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在翻找路边的菜叶。11岁的汉族女孩王淑珍头发结成了块,身上的棉衣破了好几个洞。 阿尼帕蹲下身,用生硬的汉语问:“孩子,你家在哪?”女孩摇摇头,已经三天没吃过热饭了。阿尼帕二话不说,牵起她的手往家走。 推开土坯房的门,王淑珍愣住了。屋里十几个孩子正围着一口大铁锅吃饭,有维吾尔族的,有哈萨克族的,还有汉族的。他们看到阿尼帕,齐声喊“妈妈回来了”。 这时王淑珍才知道,眼前这个瘦弱的女人已经收养了好几个孤儿。 三个月前,邻居牙合甫夫妇出车祸去世,留下三个哈萨克族孩子。 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商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把孩子们接回了家。 阿尼帕烧了一锅热水,亲手给王淑珍洗头。女孩的头癣很严重,她跑了十几家药店才买到对症的药膏。 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王淑珍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正常孩子。 第二天,阿尼帕打听到王淑珍还有三个流落街头的兄妹。 第三天,她骑着毛驴挨村找,在屠宰场找到了13岁的王作林,在菜市场发现了9岁的王淑花,又在煤堆旁找到了最小的王瑞。 四个孩子团聚的那天晚上,阿尼帕做了一大锅拉条子。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她悄悄抹了把眼泪。从那天起,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多了四张嘴。 为了养活19个孩子,阿尼帕主动申请了食品厂最累的活——清洗羊下水。每天凌晨4点,她就要到河边干活。冬天河水结冰,她得先用石头砸开冰面,再跪在岸边搓洗内脏。 手指经常被冻得失去知觉,关节慢慢变了形。有次大女儿卡丽曼去送饭,看到妈妈的手在流血,冰面上都是红色的印子。 阿尼帕却笑着说:“没事,干完活手就暖和了。” 丈夫阿比包是县里的警察,工资本就不高。为了贴补家用,他下班后去工地搬砖,深夜还要帮人卸煤车。 有天凌晨他累得晕倒在煤堆旁,被工友发现时浑身都是黑的。 最难的时候,家里连买盐的钱都没有。阿尼帕看着镜子里自己的长辫子,咬咬牙走进了理发店。 那条留了20多年的辫子,换了3块钱和一包感冒药——小女儿已经发烧两天了。 孩子们都记得一个细节:妈妈总是等大家吃完才动筷子。有次她饿晕在灶台边,手里还攥着留给晚归丈夫的半块馍。 王淑珍哭着往她嘴里塞馍,她却说:“妈不饿,你们吃饱了妈就饱了。” 19个孩子,6个民族,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有自己的规矩。 每个孩子都要学会用筷子和手抓饭,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要过,汉族的春节也要过。谁考试进步了,全家一起吃抓饭庆祝。 语言不通曾是个大问题,维吾尔族的孩子不会说汉语,汉族的孩子听不懂维语。 阿尼帕就让他们结对子,一个汉族孩子配一个少数民族孩子,互相当小老师。 渐渐地,家里形成了独特的“混合语”。王淑珍会用维语喊“阿帕”(妈妈),哈萨克族的古丽会说“哥哥等等我”。 晚上写作业,大孩子自动辅导小的,谁也不用催。 有次汉族的王淑花和维族的热孜万古丽为了一条裙子吵起来。 阿尼帕没有批评谁,而是找来旧窗帘,带着所有女孩子一起动手,缝了十几条花裙子。她边缝边说:“你看彩虹多漂亮,就是因为每种颜色都不一样。” 1992年,大儿子阿尔曼要结婚了。按哈萨克族传统,新房应该离父母家远一些。可阿尔曼坚持在隔壁盖房:“我要照顾爸妈,哪也不去。”其他孩子陆续成家后,也都选择留在青河县。 王作林当了木匠,挣到钱第一件事就是资助两个哈萨克族学生上学。他说:“妈妈教会我的不是民族,是善良。” 王淑花成了县医院的护士,少数民族患者都愿意找她,因为她会用三种语言安慰病人。 2008年,阿尼帕一家的故事传遍了天山南北。那年她69岁,孙子辈已经有40多个。 央视记者问她养这么多孩子后不后悔,她指着满院子的欢声笑语说:“我收获了19份孝心,值了。” 2019年春节,已经80岁的阿尼帕还在为团圆饭忙碌。 儿媳妇们都说让老人歇着,她却坚持要亲手打馕:“这是我能为孩子们做的事了。”那个1。2米的大铁锅还在,只是灶台从土坯变成了瓷砖。 如今王淑珍的女儿在乌鲁木齐当老师,她给学生讲姥姥的故事时总会说:“没有血缘的亲情更珍贵,因为那是真心的选择。”班上的哈萨克族孩子听了,悄悄递给汉族同桌一颗奶疙瘩。 信息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传奇妈妈”阿尼帕
我同学的妈妈是真能忍,她早知道老公在外面有一个儿子,还假装糊涂,还认了那孩子当干
【5评论】【4点赞】
午后阳光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