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确定国际空间站即将坠毁,美国换赛道,中国空间站已经落后了? 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巴卡诺夫7月29日宣布,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方案已敲定:2028年启动脱轨准备,预计2030年受控坠入南太平洋。尽管美欧多次交涉,强烈希望空间站运行至2030年,但俄方只承诺将本国舱段延寿至2028年。 国际空间站的命运,其实早就埋下伏笔。这座由 16 国合作建造的庞然大物,总重 400 多吨,设计寿命到 2015 年,结果硬是靠修修补补撑了 15 年。但岁月不饶人,从 2019 年开始漏气,到 2024 年每天漏气量达到 1.7 公斤,再加上数百个部件超期服役,连美国 NASA 都承认它 “风险等级已达最高”。 俄罗斯作为核心舱段的提供者,其 “星辰” 号服务舱承担着轨道维持和姿态控制的关键任务,如今也到了退役边缘。更关键的是,俄乌冲突后,美俄航天合作降到冰点,俄罗斯多次威胁退出 ISS,这次算是把话挑明了。 美国显然不想放弃这个科研平台,甚至考虑过用 SpaceX 的 “龙” 飞船拖曳维持轨道,但俄罗斯的退出让计划落空。无奈之下,美国只能 “换赛道”—— 全力推进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重点打造绕月运行的 “月球门户”(Lunar Gateway)。这个比 ISS 小得多的空间站,将作为宇航员往返月球的中转站,同时承担深空探测实验。 不过,该项目的前景并不乐观:2025 年美国政府削减 NASA 预算 24%,直接砍掉了空间站的后续资金,连 SLS 重型火箭和 “猎户座” 飞船都计划在阿尔忒弥斯三号后退役。更麻烦的是,关键技术如太阳能电力推进系统还没完全验证,SpaceX 的星舰登月舱又多次推迟,整个项目充满不确定性。 有人说,美国这是在 “战略性撤退”,把资源从近地轨道转向深空。但现实是,低地球轨道(LEO)的主导权正在悄然易主。2022 年建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如今成了 LEO 唯一的大型载人平台。虽然天宫总重仅 90 吨,只有 ISS 的四分之一,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T 型模块化设计、柔性太阳能电池板、霍尔电推进系统,还有能覆盖 110 立方米的航天员生活空间。 更重要的是,天宫从设计之初就预留了扩展接口,未来可升级为 180 吨的六舱组合体,甚至能对接巡天望远镜等外部设施。在科学实验方面,天宫已开展 17 国合作项目,涵盖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等 9 大领域,连欧洲航天局都计划派宇航员入驻。 其实,天宫的后发优势明显。比如它采用了国际首创的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能循环利用 90% 的水资源,而 ISS 还在依赖地面补给;天宫的机械臂具备舱外自主爬行能力,ISS 的机械臂却需要宇航员手动操作。此外,中国航天走的是 “自主可控” 路线 —— 从长征五号 B 火箭到天和核心舱,所有技术都是国产,没有被 “卡脖子” 的风险。反观国际空间站,美俄互相依赖的设计,在政治冲突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俄罗斯的退出,反而给中俄合作打开了空间。两国早在 2021 年就签署协议,联合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目标是在 2035 年前建成集轨道站和月面基地于一体的综合设施。按照规划,嫦娥七号将在 2026 年登陆月球南极,嫦娥八号则验证原位资源利用技术,为长期驻留打基础。 相比之下,美国的 Gateway 更像个 “太空驿站”,而 ILRS 是要在月球上扎根。这种差异,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航天战略:美国追求短期政治象征,中国则着眼长远科研布局。 美国虽然嘴上喊着 “重返月球”,但实际正把 LEO 的运营交给 SpaceX 等私营企业。马斯克的 “星链” 卫星已经布满近地轨道,而中国的商业航天同样风生水起:银河航天的低轨宽带卫星星座开始组网,星河动力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 2025 年首飞。这些企业不仅降低了发射成本,还为天宫提供了更灵活的补给方案。未来,LEO 可能形成 “政府空间站 + 商业设施” 的混合生态,中国在这一领域同样不落下风。 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也是新竞争的开始。美国想通过 Gateway 维持霸权,却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困境;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的话语权日益式微,只能抱紧中国大腿;而中国正以天宫为支点,撬动更广阔的太空版图。
俄确定国际空间站即将坠毁,美国换赛道,中国空间站已经落后了? 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
瑶光沐蕙芷
2025-08-01 11:18:59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