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是带着少将的工资回乡务农,并非回乡当一个纯粹的农民。这一点一直没人讲清楚,比较模糊。部队当时也打算给他在家乡建一栋房子,但他拒绝了,住进了祖传老屋,因此还和弟媳产生过矛盾。总之,甘祖昌将军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主要信源:(金台资讯——甘祖昌:将军回乡当农民;中国新闻网——“农民将军”甘祖昌之女忆父亲: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开国少将甘祖昌的故事很特别,1955年刚被授予少将军衔,两年后突然跑回老家江西莲花县种地去了。 这事让很多人想不明白,好好的将军不当,为啥偏要回乡当农民? 他家里人又是怎么跟着他过的? 甘祖昌1905年生在江西莲花县。 当兵那会儿,他在红军里管后勤就特别仔细,钱粮账目经他手得反复核对好几遍,部队转到哪他就跟到哪盘查物资,生怕漏掉一点。 后来在八路军和解放军时期,管后勤照样是一把好手。 1949年跟着王震将军进新疆,半路上部队闹粮荒,王震点名让他想法子,没几天他就把粮食棉衣都弄齐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回下乡考察,他坐的车翻了,命差点搭进去。 1955年授勋时虽然挂着少将衔,可身子骨已经大不如前。 就是这场车祸让他打定主意要走。 躺在病床上琢磨,觉得自己再占着位置干不了实事,白白浪费国家资源。 他跟领导打报告说:“比起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这功劳不算啥,国家给的待遇太高了。 不如让我回老家去,带着乡亲们搞建设。” 家里人听说他要辞官种地,都炸锅了,可他劝妻子:“想想那些没活到新中国的老战友,咱们有啥不知足的?” 1957年回乡那天,部队要派车送,他死活不让,说从新疆到江西路太远,不能糟蹋公家汽油。 全家十四口人就带着三个箱子,倒是行李之外另添了八个竹笼。 里头装着六头英国约克猪、三十只安哥拉兔,还有十五只白羽来航鸡。 他盘算着要在老家搞养殖,让村里人都有钱赚。 回到莲花县的头天,将军服往箱底一压,抄起锄头就上山开荒去了。 有人站田埂上说风凉话,他抹把汗回话:“这土可比当年南泥湾肥多了,咱肯定能刨出粮仓来!” 五十多岁的人,整天跟村里壮劳力比着干活,还自掏腰包奖励开荒积极分子。 百来天功夫把荒山啃下大半,没水浇地就带着村民挖水渠。 几个冬天忙活下来,硬是把野坡地变成能长庄稼的良田。 老百姓慢慢服气了,都喊他“将军农民”。 甘祖昌不光带着大伙搞生产,心还特别细。 村里有个叫刘海清的小伙子,因病瘫在床上好些年。 每次军医来给甘祖昌检查身体,他总拽着医生去刘海清家。 后来听说上海有专家能治这病,他不惜托关系联系医院,连医疗费都包了。 怕小伙子没手艺将来受穷,又找篾匠上门教编筐。 刘海清靠着编筐手艺真就重新活出个样。 回乡二十七年,甘祖昌的存折里攒下十万两千多块钱,是他原来的积蓄加上部队照发的工资。 可存折上的数字没捂热乎,七万九千块都被他拿给家乡修水库、建电站去了。 有人算过账,这些年他捐出去的钱占到总收入的七成。 经他手建成的有二十五公里水渠、三座水库、四座水电站,外加三车道和十二座桥。 老头下田劳动一直干到八十年代,直到身子实在撑不住。 他妻子龚全珍跟着回乡也没闲着。 原本是城里校长,回村后照样教书育人,退休后还搞助学扶贫。 几个子女更是被管得严严实实。 大儿子曾想借父亲关系在新疆军区谋差事,甘祖昌当场拒绝。 后来儿子自己考进钢铁厂当工人,跟着父母回老家扛起了锄头。 大女儿想参军走门路被拦住,最后靠真本事从卫校毕业才穿上军装。 二女儿结婚时,将军只给七十块钱置办嫁妆,小两口照样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 三女儿跟着父亲学中医,后来成了乡里有名的郎中。 将军当农民当到1986年八十一岁过世。 出殡那天莲花县万人空巷,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送别这位拿勋章换锄头的老兵。 他那些没沾光的儿女们,后来都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名堂,就像老树散开的枝桠,在泥土里扎得更深更稳。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甘祖昌是带着少将的工资回乡务农,并非回乡当一个纯粹的农民。这一点一直没人讲清楚,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7-31 15:18: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