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豪宅,和妻妾都住在了贫民窟里,小妾们因为年轻纷纷都改嫁了,只有老妻守着他。 出身豪门书香世家,祖上几代都是科举显贵,家族在当地有声望有地位。 父亲吴霖起做过小官,去世时留下一笔惊人的遗产——整整两万两白银。 按照当时的行情,这笔钱足够一个大家族几代人吃穿不愁。可轮到吴敬梓手里,局面彻底变了味。 钱来得快,花得更快。吴敬梓性情豪爽,好结交朋友,喝酒行乐不惜钱,遇到穷困的读书人张口就送银子。 他不算账,见谁可怜就解囊相助。 旁人看着他这股子花钱法子都心惊,私下说:这小子手里像有挖不完的金山银山。 可他自己心里明白,家产就这么一摞,花一分少一分,但劝他节省,他一句话顶回去:“钱财身外物,活得痛快就值了。” 挥霍的速度像决堤的水,收不住口子。 不到十年,田地卖光,房屋典当,银子从箱子里一铲一铲掏空。 最后连给老母亲下葬的钱都得分期借贷。族中长辈气得摇头,说这是败家子,把他当作训诫晚辈的现成例子。 家产败光那年,吴敬梓三十出头,昔日锦衣玉食,一夜化为贫民。 原本坐拥大宅,如今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他带着妻妾搬去南京城外,租了间漏风的草屋。以前厅堂挂满书画,如今破屋连门都摇晃。 豪宅变草棚,富贵变困窘,这落差压得人抬不起头。夜里风从屋缝里灌进来,稻草当床,连个厚被褥都没法准备。 最残酷的是人心。小妾们年轻,看到生活穷得没盼头,一个接一个改嫁他人。 那些曾经锦衣骑马入门的小妾,走的时候连头都不回,嫁妆早在当铺折成了铜板。 曾经夜夜笙歌的屋子,如今只剩一个老妻守着。 她没走,也没怨,只是默默陪着这个曾经的少爷,从奢华跌入泥潭。 两人缩在一间茅屋,挨饿受冻,还要提防隔壁恶少欺负。 吴敬梓原本周围是趋炎附势的朋友,如今只剩下冷清的背影。 他从此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家里穷到柴米无着落,靠变卖书籍换几个铜钱。 偶尔朋友接济,他拿到酒壶,手还是忍不住颤抖,心里清楚再喝下去,日子更没法过。 可是贫寒难挡他的读书习惯,白天没饭吃,夜里还点着昏黄的灯看书写稿。 家徒四壁,唯一值钱的是手边那几卷书。 搬离豪宅那天,他像被抽空了骨头。曾经的大门对联被撕下,木门被买主换掉,里外不再属于自己。 他坐在破车上,看着家仆拉着那点残物往南京去,心口堵得慌。 有人悄声说,这个败家子活该,也有人叹息堂堂吴家嫡子混到这步田地。 可他一句话没回,牙关紧咬。 南京那处茅屋狭窄得连转身都难。妻妾们挤在一张破炕上,雨天屋顶漏水,夜里风一吹,火盆里的火苗灭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一早,他得去书肆卖文换钱,有时候把自己写的诗卖给别人署名,只换一顿饱饭。 日子苦得像喝下冷灰水,偏偏要撑着活。 小妾一个个走了。第一房收拾包裹走的时候,还留下一句话:“少爷日子没法过。” 第二房没说话,留了双绣鞋当告别。屋里只剩老妻。 她坐在破桌旁,给他缝补衣服,手指冻得通红。吴敬梓盯着她,心里有火,也有凉意。 曾经满堂红烛,如今只剩一豆灯火。 他明白,所有的风光都已经还给了世道,留下的只有一个守着他的女人。 穷困并没压死他的读书志气。他白天出去找米,晚上回来写稿,纸张买不起就捡废纸,墨水省着用。 有人路过说,吴敬梓写那《儒林外史》是穷出来的,一边饿着肚子,一边把世态炎凉记进书里。 书稿一摞摞堆在破屋角落,雨天打湿,拿去晒干再写。 他把贵族子弟的荒唐、文人的虚伪一笔笔写下去,像是给自己当年的败家生涯记账。 最后的吴敬梓,一生没再富起来,终究死在贫病交加之中。可那两万两白银,曾经多风光、多快活,转瞬化为乌有,连个影子都没剩下。 豪宅、田产、妾室、朋友,全像烟一样散去。只有那个老妻,那个破草屋,陪他走完后半生。 这一段败落,比小说还狠,比警世箴言还重。
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邪恶下令龟兹公主勾引高僧鸠摩罗什睡一觉。年轻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