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年,金国名将毕资伦被俘虏,他宁死不降,堪称金国版文天祥。被南宋关押14年,毕资伦从未忘记金国,宋人被他感动,佩服他是条汉子。 襄阳一带连月血战,金军西线几乎崩盘,南宋趁乱反击,派出重兵攻打枣阳、均州一带。 金国边将毕资伦临危受命,奉诏南下支援,带着数百骑兵赶往战线。 他不是来观阵,是亲自领兵斩敌。结果,战局突变。一场突袭败阵,被宋军俘虏。 金国将军,活口被擒,送往临安。 毕资伦脸上的尘土还没拍净,人就已经被押解南下。 一路不言不语,铁索缠身,也不低头。南宋朝廷本以为能劝降收编,可一试,全碰壁。 他不骂人,不哭闹,也不表态。宋廷问他降不降,他只抬头一句:“金国尚在。”其他什么都不说。 从那年起,临安郊外一处偏宅,多了一个“客人”。不囚牢、不杀头、不放人。他不肯降,朝廷又不好杀,于是幽禁。 一关,就是十四年。 这十四年,金国朝局风雨飘摇,从宣宗,到哀宗,一步步滑向灭亡。 北面断粮、东线溃败,蒙古攻破汴京,金主逃奔蔡州。毕资伦天天听着风声,心里明白,却一字不提。 他穿金国样的袍子,不剃宋人的发,不换官式的靴。整整十四年,衣着不改、语调不变、礼节不乱。宋人都说他是顽石,其实他是铁人。 最开始他住得紧,门口有兵看守。可年年不变,到后来连守兵都松懈了。有人劝他改姓入籍,他摇头。有人奉他饮食,他只行金人之礼,不谢不跪。 临安城里的人都知道,城外那个金将不讲一句宋话。 金灭了,蒙古铁骑踏平北地,连黄河以北都改旗易帜。 有人说:“金亡了,你降谁也一样。”毕资伦却更沉默了。他不是为金主死,也不是为前程死,他守的,是自己骨头里那点忠。 朝廷又试着招他,许他田宅官职,户部公文连下三道,他全不理。 他不是玩姿态,不是故作高洁。他是真的不认,也不合,活着,但不屈。 有年冬天,风雪大作。老兵上门探望,说“金亡矣,何不归?”他只回一句:“身未死,心未改。” 那年宋理宗在位,江南富庶,战火停歇,临安灯红酒绿。 可这偏院中,只有一个硬骨头,在雪里烧柴自取暖,穿的是旧袍,睡的是硬床。 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傻了,也有人说他是个汉子。 南宋兵部记录说:“金将毕资伦,囚而不降十四载,卒于幽室。”死得清清静静,无人奉葬,也无人追封。 可消息传出,杭州城中许多官员沉默不语。有的唏嘘叹息,有的私下咬牙骂朝廷没容人之量。更多的,只是在酒楼茶馆轻声说了一句:“那是条真汉子。” 毕资伦这名字,南宋士人记下了,不因敌我,只因忠直。 他不是豪杰,不是宰辅,不是谋士,只是个战场上下来的边将。 没有才名,没有文采。可他硬,不弯,不跪,不转头。 换了谁,能关十四年不崩?换了谁,能国亡人不倒? 他没拿刀,却把一个朝廷劝降的全部努力一口一句顶回去。他不是文天祥,他没写“人生自古谁无死”。可他那十四年沉默,比千言万语更响亮。 最后,城外雪停,送葬无声。一个金国人,死在宋国地上,骨头硬得像钢铁。 那年,连蒙古都说:“南朝虽胜,然有烈士如斯。” 参考资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221年,金国名将毕资伦被南宋俘虏,关押在镇江府14年。期间宋军多次劝降,毕资
【1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