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前夕,孙科到中山陵园谒陵辞别,护卫们向他请示:“解放军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先生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不要离开。”护卫又问人员和武器装备怎么办,孙科回答道都交给他们就是了。[凝视] 1949年4月22日清晨,南京城笼罩在一片紧张气氛中,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匆忙南逃,而是独自驱车前往紫金山。作为孙中山的长子,他此刻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长江北岸的炮声越来越近,中山陵拱卫大队的官兵们早已人心惶惶。队长范良带着手下八十多名队员在陵前广场列队等候,每个人都在猜测这位“公子”会下达什么样的命令。 当孙科的身影出现在石阶尽头时,现场一片寂静,他径直走向祭堂,在孙中山的遗像前静立良久。范良小心翼翼地上前请示:“院长,解放军明后天就要到了,我们这些武器装备该如何处置?” 孙科转过身,语气平静地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家父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守陵的人。所有武器封存在东厢房,等他们来接收。”这个决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蒋介石就曾密令孙科准备将孙中山灵柩迁往重庆,但孙科深知,这种仓皇的举动只会招致更大的政治风险。相比之下,他选择了一条更为明智的道路。 当天下午,范良按照孙科的指示,将八十三支步枪和两千发子弹整齐地码放在祭堂东厢房。最上面压着一张孙科的亲笔手令:“奉院长指示,全部武器装备移交解放军,所有守陵人员就地待命。” 这支守陵队伍并非等闲之辈,1937年南京沦陷时,他们曾与试图破坏陵园的日军激战三天,二十六名队员壮烈牺牲。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他们更是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孙中山的灵柩安全。 4月23日下午两点,解放军第35军105师的侦察兵率先抵达中山陵。令他们意外的是,迎接他们的不是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而是腰间只挂着空刀鞘的守陵人员。 “我是范良,中山陵拱卫大队队长。”范良主动上前介绍,“按照孙院长的指示,我们已经将所有武器封存,等待你们接收。”解放军指挥员王连长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会遇到激烈的抵抗。 双方很快达成了默契,解放军不仅承诺保留全部守陵人员的职务,还主动解决了他们断粮三天的燃眉之急。当晚,王连长就从部队调来了两千斤大米和一批咸菜。 这种和平交接并非偶然,早在渡江战役发起前,中共中央军委就专门下发了《关于保护重要文化遗产的指示》,其中明确提到:“中山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必须完整保护,不得有任何损坏。”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敬重由来已久,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他就曾在百忙之中专程前往中山陵谒陵。当时陪同的国民党官员还记得,毛泽东在孙中山遗像前深深鞠躬,停留了整整十分钟。 解放军接管中山陵后,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守陵编制,还补发了拖欠三个月的薪饷。更让守陵人员感动的是,新政府还为陵园配备了专门的文物保护专家,对部分受损的石雕进行了修复。 孙科的选择展现出了政治智慧,他没有像蒋介石那样顽抗到底,也没有接受共产党的挽留,而是在完成中山陵交接后,取道香港远赴海外。通过这次和平交接,他既保全了父亲的安息之地,也为自己赢得了体面的退场。 范良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是他最紧张也最感动的日子。“说不紧张是假的,毕竟是政权更迭。但解放军真的很讲道理,不仅没有为难我们,还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如今的中山陵依然庄严肃穆,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数百万人次,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伟大的陵墓曾经历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 那个风云变幻的四月,正是各方对孙中山的共同敬重,让这座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神圣之地得以完整保存。 时光荏苒七十多年,当我们站在中山陵的台阶上仰望那座庄严的陵墓时,是否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孙科的选择究竟是明智还是无奈? 信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档案汇编》、央视新闻客户端《国家记忆》、《孙中山全集》人民出版社2016年、南京市档案馆《中山陵保护档案数字化工程》
南京解放前夕,孙科到中山陵园谒陵辞别,护卫们向他请示:“解放军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7-28 21:02:03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