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翁、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参与了乌

小鸣谈天下 2025-07-28 19:35:19

亿万富翁、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参与了乌克兰无人机的生产,包括拦截无人机。 每 10 架“沙赫德”无人机中就有 9 架被施密特的公司 Swift Beat 生产的拦截无人机摧毁。这些无人机配备了内置人工智能,能够抵御通常会干扰通信信号的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的攻击。 硅谷军火商:科技巨头如何改写现代战争规则? 埃里克·施密特,这位曾经的谷歌掌舵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军火商。他的公司 Swift Beat 生产的 AI 无人机,正在乌克兰战场上创造惊人的拦截率——90% 的“沙赫德”无人机被精准击落。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上演的算法战争。 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曾让乌军头疼不已,GPS 干扰、通信瘫痪,传统武器在电磁迷雾中寸步难行。但施密特的无人机不同,它们像一群训练有素的猎鹰,能在干扰信号中锁定目标,甚至自主调整战术。 400 美元 vs. 500 万美元:无人机的“砍一刀”经济学 一架 Swift Beat 拦截无人机成本仅 400 美元,而俄军“沙赫德”无人机的造价高达数万美元。这种悬殊的性价比,彻底颠覆了传统战争的消耗逻辑。 俄军曾用“柳叶刀”无人机击落乌军 F-16,3 万美元的廉价飞行器摧毁 4000 万美元的战机,堪称现代战争最讽刺的一幕。如今,施密特的 AI 无人机让战场天平再次倾斜,低成本、高精度的打击方式,让俄军的防空系统疲于奔命。 莫斯科的噩梦:无人机蜂群撕裂“钢铁防线” 7 月 21 日,117 架乌军无人机突破俄防空网,莫斯科机场瘫痪,恐慌蔓延。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乌克兰“蜂群战术”的常态化——用数量碾压质量,用算法破解钢铁防线。 俄军 S-300 防空系统本为拦截导弹设计,面对贴地 30 米飞行的无人机群,雷达成了“近视眼”。乌军甚至动用机器狗和地面机器人协同作战,让俄军士兵在巷战中节节败退。 科技战的终极博弈:谁掌握 AI,谁主宰战场 施密特并非孤军奋战。谷歌 X 实验室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龙也加入这场“AI 军备竞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用算法替代坦克,用无人机改写战争规则。 乌军电子战系统“AI-Petri SV”能在 20 公里半径内干扰俄军导航信号,20 架“沙赫德”无人机在一次袭击中被集体击落。这场战争早已不是火炮对轰,而是代码与芯片的较量。 血肉与算法的悲歌:战争未来已来 红军城的乌军士兵用皮卡装载电子战设备,在无人机轰炸中绝望求生。俄军士兵则在社交平台匿名吐槽:“我们拦不住那些无人机,警报响个不停。” 当 F-16 在“蜂群”围攻下化作火球,当 400 美元的无人机主宰战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战争伦理的崩塌。施密特说:“我不建议你走军火商这条路。” 但这场算法战争,早已没有回头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小鸣谈天下

小鸣谈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