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怒了,他们指出“中国只掌控了雅鲁藏布江30%到35%的源头流域,而印度境内却承载了65%到70%的河流水量”,正因为这样,印度媒体坚决认为中国无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水电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雅鲁藏布江,这条横贯中印边境的重要跨境河流,再次成为地区争议的焦点。 近日,印度媒体在一系列报道中强烈抗议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电站的举措,理由是“流域不等于水量”,他们强调,中国虽然控制着雅鲁藏布江约30%到35%的源头流域,但真正承载这条河流水量的,是印度境内的65%到70%的区域。 因此,印度媒体坚称,中国不应在这一河段进行水电开发,这样的行动是对下游国家水资源权益的威胁。 然而,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基本的水文逻辑。雅鲁藏布江的源头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杰马央宗冰川,整条河的发源地就在中国境内。这不仅决定了河流早期的水量基础,还决定了整体的流向、流速及其落差分布。 在中国境内,雅鲁藏布江的地理落差极为显著,达到2725米,占全河落差的一半以上,是典型的高能河流。 这一独特地形为水能资源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水电工程的最佳选址区域。中国本身资源丰富、落差巨大,这一客观地理现实,是水电开发的核心依据。 而印度方面之所以强烈反对,表面上是担忧水资源被“抢占”,实质上是对上游控制力的焦虑。 印度媒体声称,尽管中国控制源头,但真正的水流量是在进入印度后才出现大幅度增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并不是中国限制了水流,而是印度本土的自然条件所致。 印度境内有大量支流汇入主河道,例如丹巴曲、苏班西里河等,这些支流本身便为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段补充了大量水源。印度尤其是阿萨姆邦等地降水量极高,年降水量甚至超过2600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区域之一。 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印度段水量丰沛,并非中国“掌控源头”就能左右的结果。 实际上,跨境河流的开发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在上游、谁占水多”的线性逻辑。在全球范围内,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例如东南亚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国作为上游国家,在开发过程中始终与下游的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展开沟通,通过机制协调,共享数据,确保下游国家的用水安全。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尽管埃及对这条河流的依赖程度极高,但依然无法单方面否定上游国家如埃塞俄比亚的开发权利。 埃塞俄比亚修建“大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虽曾引发争议,但最终仍是通过国际调解机制寻求妥协。 可见,真正决定跨境水资源利用权的,并不是谁的流域面积大,也不是谁在下游拥有更多水量,而是是否尊重各方合理权益,是否通过协商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态度并非如印度媒体所言是“独断专行”。 中国在开发雅鲁藏布江上游水能资源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下游国家的关切,强调透明合作,并愿意与邻国展开数据共享和生态监测。这并不是单方面的“抢水”行为,而是基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战略的科学决策。 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双重压力,清洁能源转型已成为各国不可回避的课题。水电作为最成熟的清洁能源形式之一,具备低排放、高效率和稳定性的特征,是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中国对水电的依赖日益增强。尤其是在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与横断山区,建设清洁能源高地已被纳入国家规划,雅鲁藏布江作为其中最具潜力的水系,自然成为重要一环。 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建设水电站,不仅有利于提高西藏地区的能源自给能力,促进区域发展,还能通过“西电东送”的方式,为东部地区提供绿色能源支持。 同时,水电工程还能调节汛期水流,减轻洪灾风险,增强流域整体生态调控能力。这些综合性作用,使得水电开发远非仅仅是“发电”那么简单。 而印度媒体之所以强烈反弹,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环保,而是地缘政治层面的担忧。他们担心,随着中国在上游的开发规模扩大,下游国家在水资源谈判中的筹码会被削弱。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逻辑,使得印方难以从合作的角度看待水资源问题。 他们希望通过舆论施压、国际道义以及双边关系等手段,将中国的水电开发“冻结”在某个阶段,以保持现有水量分配格局。 然而,这种试图通过阻止发展来维护利益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只会导致紧张升级,进一步压缩合作空间。 参考资料:环视频——外媒称印度和孟加拉国对雅下水电工程表达关切,外交部:不会对下游产生不利影响
“难得清醒”,这是很多人听完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7月27日那段采访后的第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