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没上过大学,连高中都没毕业的黑龙江农民,拒绝300万美元的挖角,攻克了让美国、日本专家,研究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农业难题! 在国家种子基因库的档案里,藏着 23 份特殊的瓜类种子 —— 它们是全雌西瓜的不同品种,培育者是黑龙江林甸县的农民姜向涛。 这些种子背后,藏着一个让国际农业界咋舌的故事:美国和日本的科研团队耗巨资研究十几年未果的全雌西瓜育种,被这位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农民用五年时间攻克,还拒绝了 300 万美元的买断请求。 全雌西瓜的厉害之处,种地的人最清楚。 普通西瓜得人工授粉,三伏天里农民蹲在棚里一朵一朵点花,累得直不起腰不说,遇上刮风下雨还容易授粉失败。 但全雌西瓜只开雌花,蜜蜂飞一圈就能坐果,不仅省了八成人工,产量还比传统品种高三成多。 现在北方不少瓜田都种着姜向涛培育的品种,算下来,光是人工授粉这一项,每年就能让农户少弯腰几十万次。 这一切的起点,是 1998 年夏天黑龙江地里的一棵 “怪苗”,他长得无比高达。 那会儿姜向涛正带着村民制种补贴家用,看着这苗稀罕,就用别的瓜株雄花授粉,收了 138 粒种子。 他哪能想到,这把种子会让他往后二十多年都围着瓜藤转。 培育过程里的难,不止是技术。 姜向涛没学过育种理论,连电脑都不会用,所有数据全靠三个磨破了皮的硬壳本记着:哪天下的种、土壤湿度多少、雌花开花时间、坐果率高低…… 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还夹着干枯的花瓣标本。 为了让种子更快稳定性状,他每年冬天都背着种子袋南下海南,在三亚的田埂上搭个简易棚,天不亮就蹲在地里数雌花,手指冻裂了就抹点猪油接着记。 有年冬天海南刮台风,他裹着塑料布趴在大棚上,任凭雨水灌进衣领,就怕种苗被吹飞 —— 那棚里的苗,是他前三年筛选出的最优株系。 2007 年,美国一家种业公司的代表蹲在他的黑龙江瓜棚外等了三天,递上的合同里写着 “300 万美元买断全球使用权”。 姜向涛蹲在田埂上抽着旱烟,听完翻译的话只说了一句:“俺们农民种瓜,图的是多收点,不是让外人把种子攥手里。” 第二年英国专家带着联合研发的协议来,他照样摆手 —— 这时候,他培育的 “全雌 1 号” 已经在东北推广了 20 多万亩,光辽宁一个县就有 500 多户瓜农靠它多赚了两三万块。 其实早在 2005 年,姜向涛就带着标本找过郑州果树所。 谭素英专家翻着他那本硬壳本,指着其中一页记录说:“你这记录比实验室数据还细!” 后来引荐给吴明珠院士,80 多岁的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日本同行找我打听好几次,说他们搞了十几年,连稳定的雌花株都没见过。” 吴明珠特意把海南的试验棚分给他一半,有次台风冲垮了棚顶,老人拄着拐杖指挥人先抢姜向涛的苗,说 “这是咱农民的底气”。 和姜向涛一样 “把底气留给国家” 的,还有沈阳的洪家光。 这位从贫困农家走出来的技工,在航空发动机车间里琢磨了十年,把金刚石滚轮的加工精度控制在 0.002 毫米 —— 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十分之一。 当年西方国家卡着这项技术,他愣是靠 “笨办法”:师傅孟宪新让练磨刀具,他就每天比别人多练 4 小时,手上磨出的茧子厚得能透光; 现在,姜向涛的七个现代化大棚里,300 多种试验苗正往上蹿,棚墙上贴满了手写的生长表,最新的耐低温品种能让东北的瓜提前 20 天上市。 而洪家光的技能大师工作站里,年轻技工们正照着他编的《精密磨削手册》练习,手册里夹着他当年受伤后用左手画的草图。 这俩人,一个守着黑土地,一个盯着机床台,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却用最实在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止藏在实验室里。 就像姜向涛常跟来学技术的年轻人说的:“瓜苗不会骗你,你在它身上下多少功夫,秋天它就给你结多少瓜。” 这项发明毋庸置疑,是我们农业的一大进步,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夏日旅行攻略#
论大学生上班后怎么被称呼[捂脸哭]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