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

历史探险家 2025-07-28 09:53:33

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的颤抖着。次日,当家人为张恨水穿鞋时,他突发脑溢血而去世。

张恨水这人,在中国文学圈里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原名叫张心远,1895年5月18日生在江西南昌,家里算得上有点底子,祖父做过清朝的参将,父亲管过盐税。家里本来指望他走武将路子,可他偏偏喜欢舞文弄墨,从小就迷上了白话小说。1912年父亲去世,他才十七岁,就得扛起养家的担子,带着一家子回了安徽潜山,一边干活一边自学。1918年,他跑去芜湖,在《皖江日报》当编辑,1919年又到了北京,混进了新闻圈,先在《益世报》干,后来又跳到《世界日报》。他写的小说,像《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全是那种接地气又抓人心的故事,读者爱得不行,大家都叫他“现代通俗小说第一人”。 说到张恨水,就得提他和老舍的交情。这俩人认识得早,1930年代初就混熟了,都是因为一块儿搞抗战文学活动碰上的。他们经常凑在重庆南温泉的抗敌协会办公室聊文学,聊得火热。老舍那股子幽默劲儿,跟张恨水细腻的性子搭得正好,俩人成了真心朋友,互相欣赏得很。

时间来到1967年2月14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六。那天早上,北京还冷得要命,张恨水72岁了,身体也不比年轻时,裹着厚棉袄,慢慢从砖塔胡同的家里出来,去街角那家小餐馆买早点。街上还留着过年的气氛,地上有些爆竹碎屑。他进了餐馆,店主照旧拿旧报纸包了油条递给他。张恨水接过来,随手瞟了眼报纸上的字,结果目光一下就定住了——那上面写着“著名作家老舍于去年8月24日自杀身亡”。他脸一下子白得跟纸似的,手抖得厉害,报纸和油条都掉桌上去了。他站在那儿愣了半天,嘴唇动了动,像是要说啥,可啥也没说出来。店主看他不对劲,问了句,他只是摆摆手,捡起东西就走了。 回了家,张恨水把报纸摊在桌上,反复看那几行字,整个人跟丢了魂似的。他坐在藤椅上,手攥得紧紧的,也不说话,饭也没心思吃。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估计都是老舍的事。老舍走的那年是1966年8月,张恨水到1967年才从报纸上知道这消息,晚了整整半年这半年里,他压根儿没听到一点风声。

第二天,也就是1967年2月15日早上,家里人看他状态还是不好,想带他出去走走,散散心。他坐在床边,脸色还是白的,动作慢吞吞的。家人帮他穿鞋时,他突然皱起眉头,手捂着头,低哼了一声,就歪倒了。家里人慌了,赶紧喊医生,可哪儿还来得及。张恨水就这么因脑溢血走了,72岁,结束了这一生。 张恨水这一走,不光是他个人的事,整个文坛都觉得空了一块。张恨水写的东西特别能打动人,因为他懂生活,懂普通人。他的《金粉世家》写豪门衰落,《啼笑因缘》讲爱情纠葛,都是那种让人看了既过瘾又有回味的故事。他跟老舍不一样,老舍爱写市井小人物,张恨水更擅长把大时代背景跟个人命运掺一块儿写。俩人风格不同,但都真心为了文学,也都真心把对方当朋友。1967年那会儿,张恨水已经不怎么写东西了,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可他还是关心着外面的事。老舍的死,对他来说,可能不只是失去个朋友那么简单,更像是那个时代给他的一记重击。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snoopy

snoopy

1
2025-07-28 12:33

老舍自己跳湖,说明他多少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要点脸,那些给他洗白的东西就是一点儿脸都没了。

历史探险家

历史探险家

探寻历史文化乐趣,解锁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