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位德国老奶奶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问服务员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是武汉

历史的岁月 2025-07-28 07:41:29

80年代,一位德国老奶奶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问服务员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是武汉人。一听到武汉这地名,老奶奶喜出望外。

卡塔琳娜·弗兰克尔,1917年出生于柏林。家里不富裕,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靠缝补补贴家用。她从小喜欢医学,常翻看旧报纸上的战地报道,梦想救人于危难。1938年,她考进柏林医学院,拿下护士资格证。那时她21岁,满心期待在医院工作。可纳粹崛起,征召她入军医队,她不愿为战争机器服务。一次,她看到报纸上武汉急需医护的新闻,伤兵缺医少药的惨状刺痛了她。她瞒着家人,带上护士证和几件衣物,登船前往中国。 卡塔琳娜先到上海,再辗转至武汉。那是1938年,武汉正值抗战关键期。她被分到汉口协和医院,这所英国传教士创办的老医院成了前线救护中心。她每天忙着换药、消毒,学会用艾灸为伤员止痛。医院里物资紧缺,伤兵多到睡在走廊。她见过年轻士兵腿被炸烂,还笑着安慰她别怕;也见过军官掏出家里的月饼,说打完仗要带回去,却没等到那一天。她被这些人的坚韧打动,也在武汉找到归属感。

1941年,德日同盟让她的身份尴尬,她被迫离开武汉,去了湖北恩施。她在那儿继续行医,用草药帮村民治病,还学会几句湖北话。村民叫她“汪小玲”,她挺喜欢这个名字。她在那儿待到抗战结束,1945年才回德国。那几年,她没攒下什么钱,却带回一堆回忆:武汉的汽笛声、医院的草药味,还有那些没活到胜利的面孔。 1980年代,卡塔琳娜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住在德国埃森。她常去一家中餐馆吃热干面,那味道总让她想起武汉的街头。那晚,她吃完饭去结账,随口问服务员是哪儿人。小伙子说是武汉人。她一听,心跳加速,手都抖了。她跟小伙子说,自己抗战时在武汉待过,上过前线。小伙子很惊讶,她就从包里掏出一张旧照片,上面是她和一群士兵站在归元寺前。她说那时候他们在那儿藏过药, 她跟小伙子讲起汉口码头的忙碌,讲伤兵们咬着牙不喊疼,讲一个教她湖北民谣的小战士。她说到这些,眼泪止不住。小伙子认真听着,没打断。她讲完后,小伙子说她是武汉的恩人,她摆摆手,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那晚,她走回家时,心里暖暖的,像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抗战结束后,卡塔琳娜回到德国。那时欧洲满目疮痍,她在埃森一家医院找了份护士工作。她每天忙着照顾病人,闲下来就坐在窗前,想武汉的江水和那些再也见不到的人。她有个铁盒,里面装着在中国的纪念物:一枚刻字的弹壳、一张合影、几页手稿。她开始写回忆录,把武汉的日子记下来。她写到士兵递给她窝头,写到村民教她唱民谣,那些细节让她觉得那段时光没白过。 年纪大了,她常跟邻居讲这些故事。大家都爱听,有人送她水果,有人帮她修屋顶。她成了社区里的“中国奶奶”。晚年,她把那枚弹壳捐给武汉博物馆,上面刻着“德意志的血,中国的魂”。她去世后,葬在埃森的老兵墓园,墓碑上写着“武汉的女儿”。她孙子每年清明带半块月饼放墓前,说这是奶奶最爱的味道。她的故事传开了,武汉的博物馆里,那枚弹壳静静躺着,见证着她和中国的缘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历史的岁月

历史的岁月

历史的天空!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