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她在比赛期间背叛了祖国,以“政治避难”为由投向了美国的怀抱,令中国队痛失冠军,却又在2014年突然回国,而她回来的目的可不是道歉,而是为了圈钱! 胡娜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早已模糊。 但若把时间拨回1982年,那年夏天的她,注定被写进中国体育史的边角。 她是天才,是希望,也是那个在中美建交初期给整个国家体育体制泼了冷水的人。 她的起点很好,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老牌体育世家,家里人都在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她的外公温岭是四川省网球队教练,这个职位在当时意味着拥有极大的专业资源。 小姑娘四岁就拿起球拍,压根没经过什么启蒙阶段,一上来就是“系统训练”。 在学校,她是操场上最显眼的那个小孩,哪怕个子小、力气不够,也总咬着牙练下去。 她练得猛,成名也早,13岁拿全国青少年冠军,15岁进国家队,16岁横扫亚洲赛事。那时候中国的女子网坛,谁提起她不是一脸“咱家有希望”的神情? 那个时候的国家队也不是现在这套商业联赛机制,而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制,从教练配置到饮食安排,都是按“重点苗子”来定标准。 她住的是最安静的宿舍,穿的是特制球鞋,用的是从进口的拍线。 可以这么说,为了把她打造成中国的“第一拍”,体制真的是下了本钱的。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79年,当年中国刚刚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迫切需要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刷出点存在感。 恰逢此时,美国那边邀请中国派年轻选手去进修、比赛,美方给的条件极其诱人,训练基地现代化、住宿标准一流,还能参加各种级别公开赛。 体育局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放胡娜出国,说白了,是把她当“体育使者”用的。 在美国的那段时间,她确实见识到了完全不同的训练体系。 美国选手打法凶狠,器材先进,训练节奏快,和国内那个“稳扎稳打”的路数完全不一样。 她开始动摇。 年纪轻轻的她开始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只是风景好看,还可能通往一个更高的舞台,一个国家队无法提供的舞台。 1982年,她随队再次赴美,参加联合会杯。 第一场打日本,她赢得轻轻松松,全队上下士气大振,准备迎战第二轮的德国队。 这场比赛前夜,她人没了。 训练场找不到,酒店房间也空着,连行李都不见了。中国队一时陷入混乱,教练愣了三分钟才反应过来——她是叛逃了。 确认她申请政治庇护,是第二天的事。 一个美国律师事务所打来电话,说受胡娜委托,要向中国队“告别”。 国家的反应很快。 大使馆和外交部轮番找美方交涉,美方态度强硬,坚持“自由选择”,拒绝将其遣返。 中国代表团被迫退赛回国,一批教练、领队遭处分,有几名与她私交不错的运动员直接被逐出队伍。 那时候,这样的事不只是体育事故,是政治事件。 这场风波之后,中国队在国际网球圈的脸面扫得干干净净。 往后好几年,国家对于运动员出国参赛的审核变得极其严苛,连出国进修的邀请函也得一层一层走审批流程。 胡娜一个人的决定,硬生生地改变了整个体育系统的对外逻辑。 那她在美国过得怎样呢? 其实没想象得那么顺利。一开始她没有合法身份,不能打正式比赛,也没有奖金。 她靠给人当陪练勉强度日。 直到1983年,美国政府正式批准她的庇护申请,她才以美籍身份参加WTA巡回赛。虽然打过几场温网、大满贯,世界排名也一度挤进前五十,但始终没能真正跻身一线。 美国观众对她并不买账,本地选手对她也多有排斥。 在那个讲究民族认同的年代,她这个“从中国叛逃来的选手”,注定成不了舆论的宠儿。 媒体采访她的次数很少,她自己也低调,很少主动谈起那年在美国递交申请的那一幕。 1992年,她因伤退役,之后定居台湾,转型做网球解说,也开了几家私人网球培训机构。她偶尔接受采访,说得最多的是“想追求职业梦想”,很少提及她那场没有道别的告别。 时间一晃到了2004年,她回国探亲。 这是她叛逃后第一次公开露面,她见了一些老朋友,有人还说她没变,笑容一样,打球姿势也一样。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她身上的那个标签,根本没法抹掉。 2011年,她在北京参加一场解说工作,身份是“台湾侨胞”。媒体报道很谨慎,只字未提过去的事,但现场观众已经开始低声议论。 真正激起风波的,是2014年的那场画展。 她转型画家,在北京搞了个展览,宣传海报写着“网坛传奇转身艺术人生”,票价不低。 不少人看了觉得不是滋味。网上评论炸开锅,“吃饭砸锅还想回来赚钱?”“连句对不起都不肯说,还敢开画展?”这些话不客气,但也不难理解。 她始终没有为当年的行为正式道歉,只在几次采访中轻描淡写地说“太年轻”“想打职业赛”。 但这句“太年轻”,在一堆人眼里,不够格。当年陪她一起训练的队友,有人因为她被赶出国家队,再没上过国际赛场;有的教练因此被停职,干脆改了行。 这些人,至今提起她,神情都挺复杂。 胡娜事件之后,中国的体育体制也在逐渐调整。
1982年她在比赛期间背叛了祖国,以“政治避难”为由投向了美国的怀抱,令中国队痛
橘柚香味
2025-07-28 00:44:1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