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

纸短情长啊 2025-07-26 18:54:51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将被AI取代。不出30年,人类将全面拥抱AI,或是被其毁灭! 信源:中国网——马斯克预警:AI五年内智商超越人类!这本书成未来生存指南,家长必须... 在巴黎的一场科技展会上,埃隆·马斯克又一次通过视频连线,向世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他预言,从2030年开始,人类将迎来大规模失业,AI会取代绝大多数工作。更进一步看,未来五年内,AI的智力就可能超越所有人类的总和,而金钱也将随之变得毫无意义。 这话出自马斯克之口,总带有一种特别的分量。他甚至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概率:80%的工作都会被AI接管,未来的“上班”可能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纯粹基于兴趣的“爱好”。 不过,马斯克还透漏自己最大的恐惧也是人工智能,因为它不仅能彻底解放人类,也能完全失控;而他最大的希望,却是那颗遥远的火星,一个为人类准备的避风港。 马斯克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近两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只能用“狂飙”来形容。它早已不是那个只会简单语音识别的工具,而是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备受关注的DeepSeek来说,它既能帮企业写营销文案,也能帮程序员找代码漏洞,几乎无所不能。 毋庸置疑,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我们的工作版图。它尤其擅长那些重复性高、规则清晰、依赖数据的任务。 因此,流水线工人、数据录入员和基础客服这类岗位,早已在被机器人和AI逐步蚕食。但这仅仅是开始,传统白领的饭碗如今也摇摇欲坠。 财务报表分析、基础法律文书起草、会计核算等工作,本质上都是“输入-处理-输出”的模式,恰好是AI的强项。放眼物流业,无人驾驶卡车让货车司机的前景变得黯淡; 这些无人技术的出现,无疑是科技进步的象征,它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的一句话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现在都在发展无人产业,无人飞机、无人商店……人去哪了?” 是啊,人去哪了?在这个充满科技感的时代,人类的存在感似乎在逐渐被弱化。机器的高效、精准和不知疲倦,让人类在某些领域显得有些多余。 但别忘了,人类是科技的创造者,更是科技的使用者。科技的发展,本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 人类有着机器无法比拟的情感、创造力和判断力。我们能够感知世界的美好,能够思考生命的意义,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灵活的决策。这些都是机器所无法做到的。 科技的进步固然令人欣喜,但我们不能迷失在技术的光环中。我们不能让人类成为科技的附庸,而应让科技成为人类的助力。在无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类的未来。 但如果马斯克的预言成真,到了2030年大部分工作真的消失了呢?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失业率飙升,社会财富会高度集中在少数掌控AI技术的人手中,贫富差距被无限拉大。 到那时,“金钱无意义”或许会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成为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人根本赚不到钱。 这或许也是马斯克心系火星的原因之一,当地球因AI失控或内斗而不再宜居时,那里将是人类最后的退路。 失业还只是表层焦虑,马斯克真正抛出的,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果计算机和机器人能比我们做得更好,如果我们都不需要工作,那生活还有意义吗?” 他自己给出了一个抽象的答案:人类可以通过“赋予人工智能意义来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 他还警告父母,少让孩子沉迷社交媒体,因为上面的内容都是由追求“多巴胺”的算法精心编排的,正在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心智。 那么,面对一个注定要与AI共存的未来,普通人该怎么办?答案或许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共生。 人类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恰恰是AI难以企及的。未来的职场,大概率不是“人”与“AI”的竞争,而是“人+AI”的协作。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阵痛与机遇。如果AI真能解放所有生产力,我们或许真的不必再为生计奔波,可以将时间投入到兴趣、家庭和对宇宙的探索中去。

0 阅读:23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