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年,金国名将毕资伦被俘虏,他宁死不降,堪称金国版文天祥。被南宋关押14年,毕资伦从未忘记金国,宋人被他感动,佩服他是条汉子。 兴定五年,毕资伦驻守的泗州城被南宋名将时青攻破。兵败如山倒,他知道大势已去,选择了军人最直接的方式,跳下城墙,以死谢罪。 可老天爷偏不让他死得那么痛快,他摔断了双腿,被宋军生擒活捉。 时青见到这位金国悍将,倒是起了爱才之心,好言相劝:“毕将军,我知道你是条好汉。可如今金国啥样了,你也清楚。只要你点头,荣华富贵,我大宋绝不吝啬。” 换作旁人,国都快亡了,面对这样的橄榄枝,动心是人之常情。可毕资伦的回应,又硬又烫。 据史料记载,他直接破口大骂:“时青你个反贼听着!我毕资伦出身贫贱,是靠编柳条筐混饭吃的,是大金朝给了我官职,让我今天能官居三品。现在城丢了,我死都不足以报答国恩,还想让我跟你这反贼求活路?做梦!” 这番话掷地有声,也给他换来了长达十四年的牢狱之灾。宋人敬他是条硬汉,没杀他,而是把他用铁链锁着,关进了镇江府的土牢里。这十四年他活成了一座孤岛。 对于他的身份,宋人心里明镜似的。他们知道毕资伦是汉人,是燕云地区的汉人,金朝把他们和后来征服的中原汉人还做了区分。 在宋人看来,这本该是自己人,策反起来应该更容易。所以,他们百般劝诱,威逼利诱的手段使了个遍,甚至故意安排他观看金国降将向北跪拜、辞别故国的场面,想从心理上击垮他。 可毕资伦的反应,再次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看着那帮投降的同僚,非但没有动摇,反而指着为首的纳合买住怒斥:“国家哪点对不起你了?想死在哪儿死不成,非得弄出这副丢人现眼的嘴脸!” 那场面,降将们被骂得头都抬不起来。十四年如一日,毕资伦的回应要么是痛骂,要么是沉默,嘴里从未吐出一个降字。 他为什么这么轴?这就得聊聊他的人生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了。 毕资伦是缙山人,也就是今天北京延庆一带。他出生的那片土地,自五代十国起就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成了契丹辽国的地盘。 等到金国灭辽,那里又归了金。也就是说,毕资伦和他的父辈,生下来就是金国的国民。对他们而言,隔着一条淮河的南宋,反倒是个遥远又陌生的外国。 金朝虽然是女真人建立的,但它在制度和文化上,早已不是纯粹的游牧部落了。金熙宗、金章宗等几代皇帝大力推行汉化,朝堂礼仪、官制体系,很多都照搬了唐宋的模式。 这种涵化是双向的,女真人汉化的同时,生活在金朝境内的汉人也在胡化,他们接受了女真的发式、服装,甚至在心理上,也逐渐认同自己是金人。 在这种国人一家的思潮下,毕资伦从一个编柳条筐的底层雇工,凭借战功一步步爬上了将军的高位,两次在关键时刻攻克梅林关,成为朝廷倚重的将才。 这份知遇之恩,这份靠自己双手打拼出来的荣耀,让他对金国的归属感,远比血缘的纽带更为强烈。他守的,是他实实在在的家园和赋予他价值的国家。 而在毕资伦被囚的这十四年里,金国的境况确实如时青所言,江河日下。蒙古铁骑的冲击,加上内部的腐败和决策失误,让这个曾经强盛的王朝摇摇欲坠。 金宣宗南渡汴京,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直接导致河北、山东防线崩溃,彻底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到了金哀宗完颜守绪即位,更是回天乏术。这位皇帝其实不算昏君,也想有所作为,但他身边能用的人越来越少。 就像太监宋珪,一个身份卑微的宦官,都敢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屡次直言劝谏哀宗不要玩物丧志,甚至在权臣蒲察官奴作乱时,亲自策划并参与了诛杀行动。 连一个太监都有如此的忠勇,可见金国末年,并非无人心向国,只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234年,噩耗终于传来。蒙宋联军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缢身亡,金国灭亡。 当看守把这个消息告诉毕资伦时,他沉默了。国没了,他十四年的坚守,仿佛成了一个笑话。但他没有崩溃,而是异常平静地对宋人说:“我想祭奠一下我的君主,祭拜完了,我就归降。” 宋人信了,或许他们也觉得,这位硬汉终于想通了。他们在长江岸边备好了祭品,毕资伦对着北方,郑重祭拜,然后伏地大哭。 就在所有人以为仪式结束,松了一口气时,他猛然起身,趁人不备,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江涛。 他用生命践行了最后的诺言,对故国的忠诚。 毕资伦的死超越了胜负,也超越了族群。宋人被他这种决绝的忠义彻底折服,将他的事迹广为传颂,甚至商议要为他立祠纪念。 元朝的史官修《金史》,更是毫不犹豫地将他列入《忠义传》,与那些殉国的女真王公贵族并列。
唐末宰相王铎,携带家眷300多人告老还乡中途被强盗截杀,无1人生还。谁也想不到,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