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苦思冥想都啃不下的硬骨头,他偏用 18 个月撕开缺口!钱学森留下的 "导航密码" 被他亲手破解,从此中国导弹有了 "火眼金睛",指哪打哪再也不是梦! 你知道吗?导弹要穿云破雾击中千里外的目标,战机要在万米高空精准转向,军舰要在茫茫大海锁定航线,全靠这枚小小的陀螺定方向。没它,再猛的武器也成了瞎眼的猛虎,空有一身力气却找不到北。 而这个让美国严防死守的核心技术,是他带着团队在简陋实验室里,用算盘般的精密和钢铁般的韧劲啃下来的。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眼里牵挂的,还是那束在仪器里跳动的激光 —— 那是中国武器的 "指路明灯" 啊! 1971 年,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小纸片交给国防科技大学,这两张纸片被称为 “钱学森密码”,其破解难度堪比让没见过火箭的人设计登月火箭。当时美国已在激光陀螺领域取得突破,但中国面临技术封锁,全国十几家单位尝试后均被迫放弃。高伯龙院士临危受命,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关。 他废寝忘食地计算推导,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反向推出激光陀螺的计算逻辑,提出中国独有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方案。这个方案与美国主流的二频机械抖动方案完全不同,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但高伯龙用扎实的理论和计算说服了众人。 激光陀螺是惯性导航系统的 “心脏”,能让导弹、飞机等武器不依赖外部信息实现精准打击。它集成了光、机、电、算等尖端技术,工艺要求极高。例如镀膜技术,当时国内顶尖镀膜机穿透率最高千分之一,而激光陀螺起步就需要万分之一的精度。高伯龙团队没有高精度检测仪,就自己设计制造 DF 透反仪;没有纳米级光滑表面的石英玻璃,就手工打磨;缺少实验设备,丁金星就修复旧真空泵、手工制作增益管。最艰难时,一个问题卡了近 3 年,实验费仅剩 10 万元,但他们咬牙坚持,最终攻克了镀膜、高精度抛光等难题。 1994 年,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这台样机凝聚了高伯龙团队 20 多年的心血,仅手工打磨一个激光环形器上的小孔就需要半个多月,解决电极密封难题时,丁金星连续四天四夜守在实验室。 更关键的是,他们将平面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成功应用到武器装备上,而美国因结构错误和抗高过载问题早已下马该方案。某型火炮测试中,激光陀螺在近 10 吨的火炮发射时完好无损,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这一突破的国家。 激光陀螺的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 NY-14 型激光陀螺 IMU 在全温精度可达 0.05°/h,比例因子误差小于 20ppm,全面对标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产品。在某海域测试中,搭载激光陀螺的导弹实现 “百发百中”,彻底改变了我军武器的打击精度。 从理论突破到工程化应用,高伯龙团队用了 40 多年时间,他们的坚持让中国武器有了自主导航的 “中国芯”,不再受制于人。2017 年,高伯龙院士在病床上拉着老搭档丁金星的手,眼里满是对未能继续科研的遗憾,但他留下的激光陀螺技术,早已成为国防安全的坚固盾牌。
美国专家苦思冥想都啃不下的硬骨头,他偏用18个月撕开缺口!钱学森留下的"导
兰亭说事
2025-07-25 15:15:43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