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峰会落下帷幕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一番言论,再度将中欧经贸关系中的深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7-25 10:59:15

在中欧峰会落下帷幕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一番言论,再度将中欧经贸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推至台前。 她大谈特谈 “自由贸易的力量”,却又在话锋一转间强调 “必须是公平的”,声称欧中经贸关系 “再平衡”, 才是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 然而,这番看似冠冕堂皇的话语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算计,提及 “自由贸易”,欧洲在这一概念的实践中,往往展现出极为功利的一面。 以汽车行业为例,德国奔驰等品牌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据高端汽车销售的主导地位,享受着中国庞大汽车消费市场带来的丰厚红利。 但当中国企业试图反向进入欧洲市场时,重重阻碍接踵而至,当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凭借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逐步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计划开拓欧洲市场。 欧盟迅速启动反倾销调查,以所谓 “低价倾销” 为由,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高额关税,税率一度高达 20% - 30%,严重削弱中国车企在欧洲的价格竞争力。 在 5G 技术合作方面,华为等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拓展业务时,欧盟部分成员国无端以 “安全” 为由,禁止华为参与当地 5G 网络建设,将纯粹的商业合作政治化,完全背离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产能过剩” 更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枢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供应全球近 70% 的市场需求,不仅为欧洲的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还大幅降低了欧洲企业和民众使用太阳能的成本。 在欧洲,许多家庭和企业得益于中国物美价廉的光伏板,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或部分自给,有效降低了能源开支。 欧洲一些行业竞争力下滑,根源在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未能及时跟上全球产业变革的步伐,同时内部成本控制不力,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居高不下。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通过长期研发投入,掌握了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核心科技,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 而欧洲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决策迟缓,对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品在性能、价格和智能化程度上落后于中国企业。 面对市场份额被中国企业逐步蚕食的局面,欧洲车企不是反思自身问题,而是游说政府,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的 “产能过剩”,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限制中国企业发展,维护自身既得利益。 高端机床方面,德国、瑞士等国的先进机床制造企业,在政府干预下,对中国企业设置重重出口障碍,限制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升级。 然而,当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需求,对部分关键资源和技术,如稀土、部分高端无人机技术实施合理出口管制时,欧盟却迅速跳出来指责中国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但事实上,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而欧盟的技术封锁则是典型的霸权思维作祟,惧怕中国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其长期占据的技术垄断地位。 当前,欧洲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通胀高企、经济增长乏力,在此背景下,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本是欧洲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 但冯德莱恩选择以指责、施压的方式,试图迫使中国单方面让步,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无法解决欧洲自身经济问题,反而会严重损害中欧之间来之不易的互信基础。 真正的公平贸易,绝非单方面的要求与胁迫,而是需要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框架下,寻求利益的平衡点。 欧盟若真心希望推动中欧经贸关系 “再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摒弃偏见与双重标准,停止对中国无端指责,取消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以真诚、务实的态度与中国开展深度合作。 只有如此,中欧双方才能在经贸领域持续收获共赢成果,推动中欧经贸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行稳致远。 反之,若欧盟继续秉持算计与施压的错误心态,最终必将使双方利益受损,付出惨重代价 。

0 阅读:2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