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国石油专家王德民教授因为长得太帅,好多女生追他,他烦得不行,就提

底层史观吖 2025-07-25 09:00:20

1963 年,中国石油专家王德民教授因为长得太帅,好多女生追他,他烦得不行,就提了两个谈恋爱的条件:第一,结婚后,没时间陪女生逛公园;第二,女生不能打扰自己看书。这两个条件把很多女生都吓跑了,但有个叫王日英的姑娘没被吓跑。

1960年,23岁的王德民刚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放弃了留校的“铁饭碗”,一头扎进大庆油田的荒原。那时的中国,石油匮乏,西方封锁,全国上下都在为“贫油国”的帽子而焦虑。大庆油田的发现,像一针强心剂,点燃了无数人的希望。可这片陆相砂岩油田,地质复杂,油层薄而分散,国外专家断言:“除非搬到赤道,否则开采无望。”

王德民却不信邪,他扛着百斤重的测井设备,踩着没膝的雪,跟着队伍一井一井地摸索。 白天,他在井场记录数据,手指冻得像木头;晚上,他窝在漏雨的牛棚里,借着煤油灯啃俄文文献。苏联的测压方法“赫诺法”在大庆行不通,误差大到让人绝望。王德民咬紧牙关,硬是熬了百余个夜晚,推导出一个新公式——“松辽法”。

这套公式将测试精度提高了两倍,关井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8小时,直接加速了大庆油田的早期开发。196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背后,有王德民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功劳。

可事业上的顺风顺水,并未让生活轻松。长着一张混血面孔的王德民,眉眼深邃,鼻梁高挺,堪称油田里的“明星”。他出生于1937年的河北唐山,父亲是留美医生,母亲是瑞士人,这样的家世在当时并不常见。小时候,他因长相和磕绊的汉语被同学叫“二毛子”,孤立和嘲笑让他学会了沉默。

父亲的严格教导,让他把精力全扑在学业上,数理化成绩次次拔尖,最终考进北京石油学院。到了油田,这张脸却成了“麻烦”。女工们的好感如潮水涌来,干扰了他的工作节奏。为了清净,他抛出两个苛刻条件:婚后没空逛公园,读书时不许打扰。

这话一出,果然吓退了一群人,却有一个叫王日英的姑娘留了下来。她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材生,话少踏实,第一次见王德民时,他正蹲在地上画地质剖面图,工装裤膝盖磨出洞,阳光洒在微卷的发梢上。她没被他的“冷面”吓住,反而被他讲解岩芯数据时的专注打动。

一次技术会上,王日英递过一本《油田化学》笔记,笑着说:“陪你在实验室算渗透率,算不算约会?”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成了两人故事的开端。 1964年,他们在油田招待所的仓库里结了婚。没有鲜花,没有宴席,新房墙上还贴着“提高采收率”的标语。

王日英拎着两罐豆瓣酱,扛着行李自己来了。她知道丈夫的脾气,工作狂到连吃饭都顾不上。她从不抱怨,默默包揽家务,深夜里为他缝补工服,针线穿过布料的沙沙声,成了他们婚姻中最温馨的音符。

1978年的那场试验,是王德民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考验。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传统注水法效率骤降,采出的液体中95%是水,油田产量岌岌可危。他提出“分层开采”技术,试图破解多油层砂岩油田的难题。试验井场,机器轰鸣,他带着团队反复调试,压力表却总不配合。

失败的阴影笼罩,工友们疲惫不堪,有人甚至提议放弃。可王德民不信输,他翻遍数据,调整方案,第三天夜里,压力表指针终于稳定,井下传来清晰的油流声——成功了!这项技术让大庆油田多采出6亿吨储量,稳产十年,为国家增收上千亿元。

王日英始终站在他身后。那晚,她端来一碗玉米糊糊,蹲在井场说:“当年你说没空逛公园,现在陪你在井场看星星,也算圆满了。”她的支持,像荒原上的灯火,温暖却不刺眼。后来,王德民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再创奇迹,使采收率提升12个百分点,建成全球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

他因此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德民星”。

如今大庆的井架依旧耸立,荒原早已变为灯火通明的城市。王德民和王日英的故事,像油田深处的那股热流,沉默却滚烫。

0 阅读:0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