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副军长迎接军长上任,见面后懵了:你是当年的那个小兵吗?

小白新车 2025-07-24 15:48:12

初次相遇

1948年9月12日,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东北野战军成为了战斗的主力军。而其中,沈阳的战斗更是标志性的重要战役。随着战斗的进展,我军的任务逐渐转向接收投降、击败敌军以及俘虏战俘。沈阳的守军约13万人,在长时间的抵抗后,许多部队开始溃败。就在此时,我军第16师的前卫团迎来了关键时刻。

第十六团的前卫连,由连长黄达宣与指导员苏福林带领,两人决定分兵行动,深入沈阳老城区,并策划夜间突袭。11月1日凌晨,黄达宣带领战士们,在大西门附近发现了可疑动静——一对看似鬼鬼祟祟的人突然从一座小楼走出,见到我军立即闪回屋内。黄达宣迅速判断这些人可能是敌军,随即命令部队前进并包围该区域。

院子里并不大,敌军的士兵藏身其中,不敢开火,只是撤进了楼内。黄达宣察觉到事有蹊跷,带领部队展开行动,将楼内逐层包围。经过一番威胁与对峙,他最终成功抓获了包括周福成和苏炳文在内的敌军重要人员。黄达宣立刻要求他们交出武器,并开始审问,确认他们计划起义。

随后,黄达宣指挥着俘虏们在操场上排队,并精心挑选了80名体格强壮、适合加入解放军的士兵。就在他准备出发时,他注意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大个子从队列中悄悄溜走。黄达宣追过去并询问原因,大个子答道:“我想回家。”黄达宣不为所动,严肃地说道:“东北已经解放,任务还没有完成!”最终,这个大个子被纳入了队伍,而他,便是未来的上将——徐惠滋。

再次相遇

徐惠滋,山东蓬莱人,九岁时随家搬至辽宁丹东,1948年在沈阳参军。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徐惠滋加入解放军,起初只是担任普通战士,随后通过勤奋和能力晋升为文书、副政治指导员等职务。就在他被黄达宣挑选加入解放军后,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他在解放军的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战争中的重要将领。

解放战争后期,徐惠滋参加了天津战役及湖南武岗攻坚战,随后他又被派往朝鲜,参加了云山阻击战、宁边追击战等多个重要战斗,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色,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抗美援朝结束后,徐惠滋回国,并凭借其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上级的重视,开始担任军事指挥工作。

徐惠滋不仅在军事指挥领域有所建树,还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主持编写了数年的军史与战例,并发表了大量军事理论文章,成为了军界的知名学者。对于徐惠滋而言,军事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激情与责任。他的军营生活严格、务实,不论工作还是私人生活,始终保持高标准和高要求。

而黄达宣,作为解放战争中的老战友,在解放后也逐步晋升,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1970年代,他成为了39军副军长,而当徐惠滋成为新任军长时,黄达宣便成为了知悉此事的第一人。当黄达宣看到徐惠滋的名字时,他一时有些恍若梦中:那个年纪轻轻的“想回家”的大个子,已经成为一名杰出的军官,连自己都未曾料到。

军星冉冉升起

徐惠滋的晋升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自1955年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以来,徐惠滋便成为了军衔制的见证者和受益者。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建立了军衔制度,设立了四个等级和十四个级别,这一制度改变了军官的职务和荣誉体系。随着时间推移,军衔制的作用日益凸显,并逐步引导中国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徐惠滋在1973年担任了军部工作,并在1983年被晋升为中将,成为当时中国军队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四年后,他晋升为上将,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几位顶尖军官之一。在他退休之后,徐惠滋依然致力于军事科研和法治建设,成为国家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为国内外军事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与成就,正如他初入解放军时的那句话:“东北解放了,任务还没完成!”徐惠滋的传奇一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也代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传统——英雄不问出处。

0 阅读:33
小白新车

小白新车

分享汽车各类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