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飞将”是卫青还是李广?二人有天壤之别,卫青才配得上

小白新车 2025-07-24 15:18:06

龙城飞将,百分百写的就是卫青

这首诗中的“龙城飞将”无疑指的是卫青。接下来我会为大家详细阐述这一论点。首先,诗中提到的“龙城”是卫青的首次战斗,标志着大汉反击匈奴的开始。而“飞将”则代表了卫青极高的军事成就,尤其是他在阴山取得的胜利。阴山的战役可以说是卫青一生中最为显赫的战功。值得一提的是,河套平原的夺回,是卫青的重要战役之一,匈奴失去这一战略重地,相当于丧失了攻守的平衡,而这直接影响了匈奴的整个军事态势。历史研究者都知道,河套平原对匈奴的重要性,失去后不仅导致匈奴的劣势,更彻底改变了北方的局势。卫青去世后,汉武帝特别将卫青的墓地做成了阴山的形状,以此纪念他伟大的功勋。而霍去病的墓则是依照祁连山的形式修建的,象征着他在那片战场的辉煌。

关于李广与“龙城”之辨

提到“龙城飞将”,很多人会联想到李广,尤其是在他的出生地——天水。天水也被称为“龙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际上有33个地方被称为龙城。因此,“龙城飞将”是否能与李广相关联呢?首先要明确,“飞将”并不是指“飞将军”,就如另一首诗中提到“长安飞将出祁连”所指的便是卫青。诗中的前半部分或许可以与李广有些关联,但后半句“胡马阴山”与李广毫无关系。李广一生未曾踏足阴山,他曾担任右北平太守,而阴山始终处于匈奴控制之下。因此,李广与阴山没有任何实际联系。

在汉景帝时期,李广曾被任命为上谷太守,而公孙昆邪,义渠国的人,曾上书景帝,称李广的才华无人能及,然而由于过于自负,他的能力反而让上级感到不安,最后把李广调离了上谷。公孙昆邪的上书虽然表面上是赞美,实则暗中贬低,显现出当时对于李广才华的复杂态度。

李广的战绩与性格特征

李广后来调往上郡,在那里面对了匈奴的千人入侵。景帝派遣心腹宦官和精锐骑兵前往前线,目的是向李广学习如何应对匈奴。然而,在途中,宦官和骑兵队伍与三名匈奴斥候遭遇,结果所有人除宦官外都被杀死。李广立即带着仅有的百余骑兵,独自追击这三名匈奴人,最终成功击杀两人,抓获一人。在面对匈奴的千人大军时,李广镇定自若,匈奴军队认为他是在设陷阱,不敢轻易进攻,这一细节展现了李广卓越的指挥才能。尽管李广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从未得到应有的封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战时抛弃主力部队,单独带队追击敌方斥候。这种行为虽然体现了李广的勇敢与决断力,但也暴露了他在战场上“孤注一掷”的决策风格。如果当时李广带领全军正面击溃匈奴的大军,他的封侯之路将会变得容易得多。

王昌龄与李广的关系

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时,王昌龄的诗作虽然可能描写了李广守城的情景,但实际上这一描述应该是针对右北平的,而非阴山。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阴山仍然为匈奴控制。所以,如果王昌龄要写李广的事迹,绝不可能提到阴山。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他正在军中服役,渴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岂能用李广之名来掩饰自己的心志?古代诗人写李广,多是表达他怀才不遇,屡屡被忽视的悲情。与此相比,写卫青的诗则更多地集中在他的功绩和辉煌的胜利上。

李广与卫青的历史比较

唐朝时期,李广的事迹多以“射虎如石”或“李广难封”等话语传颂,而对卫青的赞美则不吝于“卫霍”的称号。唐代尤其推崇卫青与霍去病,他们被誉为“古之名将”,而这一点正是从李世民口中说出的。李世民还曾将李靖与卫青作比较,表明他对卫霍的高度敬意。而李广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实质上与他强大的家族背景密切相关。李广出生在陇西李氏家族,祖上八代人都在陇西担任重要官职,家族在陇西的声望极高。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推崇,也源自于李广的家族背景。事实上,司马迁的祖先——司马错,同样也出自陇西,这使得他在评价李广时更多带有感情和家族的认同感。

李世民与陇西李氏的渊源

李世民的家族背景在历史上较为模糊。追溯到李世民的祖先,他的家族五代内没有显赫人物,但李世民却特别尊崇陇西李氏,将其视为祖先。这一方面说明了李世民与关陇集团的深厚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北魏末年的战乱和李家想要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有关。当时,李家曾试图认赵郡李氏为祖先,但赵郡李氏并不显赫,最终改认陇西李氏为祖,李耳的后代才是李广的祖先。

总结:诗歌的背景与历史情境

最后,再来看唐朝时期创作的这首《出塞》诗。唐代的强盛使得诗人不可能再像古代一样单纯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传颂功绩。这首诗写的“胡马阴山”,显然是在描述卫青与匈奴的战争,而与李广无关。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对外扩张和强盛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写作灵感显然来源于那个时代的战事,而非对过去历史的简单追忆。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小白新车

小白新车

分享汽车各类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