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名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套上,15秒后,她摘下手套,用大量的水清洗双手,手套是完好无损,可就在这短短的十五秒钟,却宣告了她的“死刑”! 卡伦·韦特豪恩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化学教授,生于1948年10月16日,纽约州普拉茨堡人。从小就对科学着迷,她1970年在圣劳伦斯大学拿下化学学士学位,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1975年毕业。她的研究方向是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比如汞、铬这些东西怎么干扰细胞,可能会引发癌症或者其他疾病。她发表了85篇以上的论文,在学术圈很有名。1976年,她加入达特茅斯,成为那里的第一位女性化学教授。 她不光是个研究牛人,还是个特别棒的老师和导师。她带过很多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后,总是耐心地教他们怎么搞研究。她还特别关心女性在科学领域的机会,1990年和同事卡罗尔·穆勒一起搞了个“女性科学项目”(WISP),专门帮女生接触科研。这项目效果杠杠的,把达特茅斯女生学科学的比例从13%拉到了25%。她还当过研究生院院长、科学学部副院长,影响力不小。 1996年8月14日,韦特豪恩在实验室里做核磁共振(NMR)实验。她要用二甲基汞校准汞信号。这东西是个无色的液体,挥发性很强,毒性更是吓人。她按规矩戴了乳胶手套,在通风柜下操作。结果手一抖,两滴二甲基汞掉在了右手手套上。她赶紧擦干净实验台,15秒内摘了手套扔进废物桶,然后用水冲了好几分钟。她看手套没破,以为自己没事,继续收拾完就走了。 但她不知道,二甲基汞这玩意儿太狠了。它能在几秒钟内穿透乳胶手套,直接进皮肤,再到血液里。她洗手再快也没用,毒素已经开始在她身体里搞破坏,尤其是神经系统。这次意外,完全没有给她任何喘息的机会。 刚开始,韦特豪恩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她照常工作了好几个月。直到1997年1月初,她开始觉得胃不舒服,以为是吃坏了或者压力大,没当回事。可没过多久,情况急转直下。她走路开始不稳,说话含糊不清,视力和听力也越来越差。1月28日,她被送到医院,医生一查,血液里汞含量高达每升4000微克——正常人最多8微克,200微克就可能要命了。她一下想起了那两滴二甲基汞,才知道大事不好。 医生马上用螯合疗法给她排毒,但已经晚了。二甲基汞把她的神经系统毁得差不多了。2月初,她连走路、说话都没力气了,很快就昏迷过去。医院里,她的家人只能眼睁看着她一天天不行。1997年6月8日,韦特豪恩去世了,才48岁,留下丈夫和两个孩子。 二甲基汞到底有多可怕?它是一种有机汞化合物,能轻易穿过皮肤、黏膜甚至肺部进入人体。它特别“喜欢”神经系统,能破坏脑细胞和神经传导。哪怕只有一两滴,剂量低到毫克级,也能在几个月内让人彻底崩溃。更可怕的是,它没啥明显气味,中毒初期症状还不明显,等你发现不对,已经救不下了。韦特豪恩用的是乳胶手套,结果这东西对二甲基汞根本没防护力,毒素20秒就能穿透。 韦特豪恩的死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大家开始反思实验室安全到底出了啥问题。调查发现,乳胶手套对二甲基汞完全没用,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直接给达特茅斯开了9000美元罚单,还要求改安全规定。1998年,OSHA出了新公告,建议NMR实验别用汞标准,换更安全的东西。实验室里也开始推更厚的防护手套,比如氯丁橡胶加层压塑料的组合。 她的故事还成了安全培训的经典案例。全球不少大学和研究所都拿她的经历教育新人,提醒大家别小看这些化学品。她用命换来的教训,真的是血淋淋的现实。 韦特豪恩不只是个悲剧人物,她的科研贡献也很牛。她提出了铬毒性摄取-还原模型,帮科学家更好理解重金属怎么引发癌症。她还建了达特茅斯有毒金属超级基金研究项目,一直运行到2022年,研究金属对健康的影响。她的WISP项目也影响深远,不少学校跟着学,全球100多所高校受启发。她虽然走了,但她的研究和精神还在激励人,尤其是女性科学家。 达特茅斯后来还设了个卡伦·韦特豪恩研究生奖学金,纪念她在教育和科研上的付出。她的家人和朋友在她墓碑上写了一句:“她用生命照亮了科学的道路。”这话听着挺沉重,但也挺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