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言论,李约翰语无伦次起来,开始不断的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并不是华人,主持人面对他这种说法,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澳大利亚的一档节目上,一个名叫李约翰的“华裔教授”在镜头前谈得正起劲。他大谈中国的“威胁”,说自己坚定支持澳大利亚的立场,哪怕两国交战,他也站澳方这边。 结果,主持人冷不丁抛出一句:“如果中澳真打起来,你们这些华人都会被关进集中营。”这话一出,李约翰瞬间语无伦次,赶紧撇清关系,说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不是华人。 可惜,这种撇清,在别人眼里根本不值钱。主持人当场都笑出了声。他的笑,不是开玩笑,而是嘲笑李约翰的“自欺欺人”。 李约翰这些年的表现,基本就是在拼命证明自己不是“华人”。为了融入澳大利亚,他不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忠诚”,说自己跟中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澳洲主流社会反中,他就跟着反;政府政策强硬,他就大声支持,甚至表现得比谁都“坚定”。 他以为这样能换来别人认可,以为只要自己喊得够响亮,别人就会接受他是“澳大利亚人”,不是“华人”。但现实是,别人从头到尾都没真把他当成“自己人”。他的“忠诚表演”只让人觉得滑稽,甚至成了别人口中的谈资和调侃。 李约翰这种人,不在少数。还有一个叫李隽的华裔,也差不多。他曾经公开表扬澳大利亚的汽油“干净得能炒菜”,甚至在中国正常举行军演后,主动“道歉”,说华人应该理解澳大利亚的担忧。 他说得越多,就越让人感到,他其实是在和自己的“血脉”切割。 这种现象,其实背后有一个挺深的问题——他们太怕被排斥了。他们觉得,自己要想在澳洲社会立足,就得跟原来的身份撇清。他们相信,只要否定过去,否定文化背景,否定跟中国的一切联系,就能换来澳大利亚人的认同。 但现实真是这样吗?很显然不是。 澳大利亚社会对华人长期有偏见,这不是什么秘密。不管你再怎么强调自己是“公民”、是“忠诚的澳洲人”,别人眼里,你就是“华人”。一旦形势紧张,你永远是第一批被怀疑、被排除的人。 像李约翰这样的人,越是否定自己,别人越不信你。你越想靠“表忠心”讨好主流社会,别人越把你当成“工具”。 他们上节目、被请去发言,并不是因为他们真被接纳了。而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有用”——一个“华裔”,却在批评中国,这样的人最好用了。 用来制造“华人都反中”的假象,用来证明“我们不是歧视,只是中国真的有问题”。但等风向一变,没人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立马就会被打入冷宫,甚至被当成“叛徒”对待。 说到底,他们就是被工具化了。他们不是真的被接纳了,而是被利用了。 相比之下,大多数海外华人其实很清醒。他们知道,在一个不属于自己文化背景的国家生存,靠的不是摇尾乞怜,也不是刻意讨好。而是脚踏实地地生活,遵纪守法,融入社会的同时,保有自己的文化认同。 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中国强大,才是海外华人最坚实的底气。如果祖籍国足够强,那他们在外面的腰杆也能挺得更直。否则,你不管做多少努力,别人的印象标签也不会变。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华人选择不吵不闹、不表态,但默默努力工作、认真教育孩子。他们也许不在镜头前讲话,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归属感,不是靠喊口号得来的。 他们认同自己是谁,也不会为了所谓的“融入”就去否定自己的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否定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就断了自己和尊严之间的那根线。 澳大利亚近几年反华情绪高涨,这个趋势跟他们追随美国、加入“五眼联盟”有关。这个联盟,表面上是搞情报共享,实际上就是美国主导的对华遏制工具。 澳大利亚政客为了讨好美国,自己却一次次损害国家利益,把中国当成敌人看待。这种做法,对中国有害,但对澳大利亚自己其实也没啥好处。 可他们一意孤行,还拉上华人做替罪羊。一出事就炒“中国间谍”、中国投资渗透,还逼着海外华人表忠心,站队、表态、划清界限。 于是,一些人就真的跳出来配合演出,以为自己越积极,就越能保命,越能融入。可惜,社会不是这么玩的。 你越演,别人越看你笑话。你越撇清,别人越觉得你虚伪。别人并不会因为你“骂中国”而尊重你,反而可能更不信任你。因为他们知道,你连自己民族都能否定,又怎么可能忠于别人? 他们的悲剧就在于,把“否定自我”当成了换取认可的门票。他们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最终,他们不但没进到主流圈子,反而被夹在中间,哪边都不接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