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杨利伟自2008年晋升为少将以后,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军衔仍然是少将,还能升

杨利伟自2008年晋升为少将以后,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军衔仍然是少将,还能升中将吗? 2003年10月15日那天,全中国的目光都盯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巨大的发射塔架下,长征二号F火箭像擎天柱一样立着,箭头顶着神舟五号飞船,银白色的箭体在阳光下闪着光。 围观的人群里没人说话,连风吹过的声音都听得见,就等着那一声点火的命令。 9点整,指挥大厅里传来一声“点火”,火箭尾巴“轰隆”一声炸开巨响,几百吨高能燃料瞬间烧起来,八台发动机一起喷出橘红色的火焰。 发射台下的水眨眼就变成白茫茫的蒸气,把整个发射场都罩住了。 38岁的杨利伟就坐在飞船里,他后来说那时候全身的肌肉都绷紧了,整个人缩得像块铁,心里就一个念头:千万别出岔子。 火箭慢慢往上爬,刚开始挺稳当,杨利伟后来回忆,那会儿压力没训练时想的那么大,紧绷的神经稍微松了点。 耳机里不断传来指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越飞越快,他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过这些在训练时都经历过,他倒不觉得有多难。 可飞到三四十公里高的时候,意外来了,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剧烈抖动,像是有无数只手在使劲晃他,这就是后来专家说的共振。 杨利伟说那感觉太难受了,五脏六腑都像要碎了,因为这种抖动是低频的,正好能让人体内脏跟着一起震,再加上身上还压着相当于6倍体重的力量,简直是双重折磨。 他后来跟人讲,那26秒比一辈子还长,当时真觉得自己可能要牺牲了。 好在26秒后抖动慢慢停了,他一下子松快下来,说那种感觉就像重生了一样。 可地面指挥大厅里的人早急坏了,屏幕上的杨利伟一动不动,眼睛都不眨,大家手心全是汗。 直到整流罩打开,外面的阳光照进飞船,杨利伟眨了下眼,指挥大厅里立马爆发出欢呼声:“他眨眼了!活着呢!”他这才对着话筒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飞船在天上飞了21小时23分,绕着地球转了14圈,10月16号早上在内蒙古草原着陆。 当杨利伟从返回舱里探出头,外面的人都喊着围上来,有人后来记得他嘴角带着血,原来是飞船落地时弹了一下,他嘴里的麦克风把嘴角撞破了。 这次飞行让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搞载人航天的国家,杨利伟一下子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他准备了多少年。 1998年成为航天员后,他跟外界几乎断了联系,每天都沉浸在航天课程里,从飞船构造到星空识别,门门考优秀。 训练时更是拼,最后凭着第一名的成绩选为首飞航天员。 2008年,杨利伟成了少将,他作为第一个把中国人的脚印印在太空的人,这不光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更给中国航天铺了路。 后来他当航天员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培养新人、琢磨技术,忙得脚不沾地。 聂海胜他们后来飞天时说飞船里几乎感觉不到振动,就是杨利伟把自己经历的共振问题反馈给专家,才让技术人员改进了设计。 至于为啥他一直是少将,那是因为军衔晋升不是看名气大小,军队里每个级别都有编制,岗位满了就升不上去。 而且杨利伟后来主要搞技术和管理,精力都放在航天工程上,对军衔倒不怎么在意,他自己也说,能为航天事业做事比什么都强。 现在的杨利伟虽然不飞天了,但还在航天一线忙,中国空间站建起来了,载人登月也在规划中,他常去航天城给年轻人讲课,把自己的经验一点点传下去。 有人问他要是神舟五号再飞一次,还敢不敢去?他想都没想就说:“就算付出生命,为了民族梦想也值。” 杨利伟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传奇,从他之前,美国人试了8次,前苏联试了5次,中国人试了4次,才敢把人送上天。 他承受的26秒共振,后来成了改进飞船的关键;他嘴角的那点血,让人们知道航天从来不是浪漫的旅行。 现在咱们说起航天觉得理所当然,可别忘了当年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茫茫太空里为国家蹚出了一条路。 一个民族总得有人仰望星空,也总得有人敢闯没人走过的路。杨利伟和他身后的航天人,就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把个人安危放在一边,把民族梦想扛在肩上,才让中国航天从追赶者变成了并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