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为什么唯独在我们中国,电商彻底干趴了实体店?这么说吧,同样的东西,网上卖 300

为什么唯独在我们中国,电商彻底干趴了实体店?这么说吧,同样的东西,网上卖 300,实体店卖 800,就问你买谁的?欧美国家的人,有大把时间逛商场,而我国有很多人一天工作超 10 小时,动不动就是 996、白加黑,哪有时间逛实体店?

这种价格鸿沟的背后,是两种商业生态的成本战争。

北京朝阳区一家 30 平米的女装店,每月租金 4.5 万元,折算到每件衣服上,仅房租成本就占售价的 35%;雇两名店员的月薪合计 1.2 万元,再加上水电费、商场管理费,一件从广州批发来的连衣裙,进价 120 元,标价 499 元才能保本。

而杭州余杭区的电商仓库,每平米日租金 0.8 元,是实体店的 1/25;打包工人按单计酬,每件衣服的人工成本不到 1.5 元;通过 “四通一达” 发全国,快递费被压到 3.8 元 —— 同样的连衣裙,电商卖 199 元还能赚 40 元。

这种成本碾压在 2010 年后愈发明显,据商务部数据,2010-2020 年,一线城市商铺租金年均上涨 7.2%,而电商仓储成本仅上涨 1.8%。

时间的稀缺性更让实体店雪上加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 46.4 小时,比美国多 11 小时,比德国多 20 小时。

深圳科技园的程序员张磊,晚上 10 点下班时,手机下单的运动鞋已放在小区驿站;若去商场,需换乘两次地铁,排队试鞋、结账至少耗时 2 小时,“相当于用时薪 50 元换省 30 元,太不划算”。

反观柏林,下午 5 点的卡迪威商场里,主妇们边喝咖啡边试香水,她们每周工作 34 小时,有充足时间享受逛街的仪式感。

当中国人的生活被 996 切割成碎片,电商的 “24 小时不打烊” 成了刚需,2023 年我国即时零售订单量突破 300 亿单,60% 集中在晚 8 点至凌晨 2 点。

技术基建的超前布局,让电商体验远超实体店。

2013 年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后,移动支付渗透率从 10% 飙升至 2023 年的 92%,超市扫码支付速度比现金结算快 3 倍;菜鸟网络搭建的智能分拣系统,让全国快递平均时效从 2012 年的 48 小时压缩至 2023 年的 42 小时,新疆、西藏的县城也能实现 “次日达”。

四川绵阳的果农李翠,2015 年还需雇车将柑橘拉到县城批发市场,被中间商压价至 1.8 元 / 斤;2023 年她通过抖音直播直销,4.5 元 / 斤包邮,年增收 20 万元。

这种 “产地直连消费者” 的模式,彻底瓦解了实体店的渠道垄断 —— 以前县城服装店靠信息差翻倍卖货,现在消费者手机比价后,谁愿为溢价买单?

政策的隐形推力加速了这一进程。2015 年起,国家连续 8 年实施农村电商工程,累计投入超 800 亿元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2023 年全国 98% 的行政村实现快递直达。

山东临沂的家具厂商王庆,以前依赖经销商层层加价,出厂价 1500 元的沙发,实体店卖 4500 元;现在通过拼多多 “工厂直供”,2300 元包邮,年销突破 10 万件。

这种 “去中间商化” 让实体店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2015-2023 年,全国连锁超市门店数量减少 28%,而同期电商平台活跃商户增长 3 倍。

但实体店并未全盘溃败,而是分化出体验型生存路径。

上海国金中心的火锅店,用 “现场炒制牛油锅底” 的香气对抗外卖标准化,午市排队时长仍达 90 分钟;成都太古里的潮牌店,靠限量款发售和艺术装置吸引年轻人,一件 T 恤售价 899 元,比电商贵 300 元仍供不应求。

这些存活者抓住了电商的软肋:无法提供社交场景与感官体验。2023 年全国商场餐饮、娱乐业态占比升至 45%,较 2015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而服装、家电等标准化商品占比下降至 30%。

这种变革本质是商业效率的迭代。当我国人均 GDP 从 2010 年的 4682 美元增至 2023 年的 12814 美元,消费者既追求性价比,也渴望体验升级。

电商解决了 “买得到、买得值” 的基础需求,实体店则转向 “逛得爽、记得住” 的高阶价值。北京三里屯的书店不再卖畅销书(电商折扣更低),而是靠作家沙龙和咖啡区盈利,读者人均消费 85 元,是书籍单价的 3 倍。

如今的商业图景早已不是 “你死我活”,而是共生进化。电商用技术重构了供应链,实体店用体验重构了消费场景。

就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线下商铺与线上店铺同步运营,商户既接待外国采购商,也直播带货,2023 年线上交易额占比达 62%。这种融合印证了一个规律:商业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渠道的替代,而是效率与体验的平衡。

评论列表

下山虎-陆
下山虎-陆 2
2025-07-18 23:15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