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82年,基建工程兵撤销,有2万多名战士准备安置在深圳,深圳方面忧虑重重,担心

1982年,基建工程兵撤销,有2万多名战士准备安置在深圳,深圳方面忧虑重重,担心市里增加一倍人口,影响市民们的生活状况,但没想到的是,这些战士在短短的3年时间完成了160多个大项工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初,国家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部队,2万多名官兵面临安置问题,深圳作为一个刚刚设立两年的经济特区,被列为其中一个主要安置地点,消息传来时,深圳的市领导心情十分复杂。   这座城市当时总人口不到三万,基础设施简陋,住房紧张,粮食供应也捉襟见肘,一下子要接收两万人,加上家属,城市人口将近翻倍,生活物资、公共服务、治安管理等多方面都面临极大压力。   市里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应对方案,有人担心城市承受不住,有人主张服从中央安排,就在深圳还在犹豫之际,基建工程兵部队已开始为南下做准备。   他们没有等地方政府做好接待,而是带着资金、设备和完整的组织体系,一批批地向深圳集结。   他们带来了6000万元的固定资产,包括工厂、营房、宿舍;带来了1亿元的流动资金和价值5000多万元的工程机械,这些资源对当时财政一年不过几千万的深圳来说,几乎相当于多年积累的全部家底。   1982年7月底,首批官兵抵达深圳,他们没来享受安置待遇,也没提出工作岗位要求,而是直接投入建设工作,他们住在简易工棚,吃的是集体大锅饭,用铁锹、扳手、推土机修路、盖房、打桩、拉钢筋。   他们分布在多个工地上,不分昼夜地施工,不少战士手上磨出了厚茧,脚上打满水泡,条件虽然艰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深圳的很多基础设施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步的。   在他们的努力下,深圳许多重要工程相继动工,电子大厦是最早开工的大型建筑之一,这座20层的大楼,从奠基到封顶只用了几个月时间,深南大道从原来的泥路拓展为宽阔平整的城市主干道。   新机场、市政大楼、文锦渡口岸等重要建设项目也相继展开,工程兵的工作效率令人震惊,在三年时间里,他们共完成16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为深圳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工程兵原本是部队中的技术骨干,大多有多年施工经验,有的甚至参与过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他们从解放初期起就在全国各地修建铁路、公路、水坝、厂矿,经验丰富、组织严密,纪律性强。   这些优势在深圳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不需要太多管理,不需要太多指令,一项任务一旦下达,他们就立即执行,保质保量地完成。   1983年9月,基建工程兵在完成部队转业后,整体划归为地方施工企业,许多官兵成为深圳建设集团、安装公司等单位的骨干力量,这些单位延续了部队时期的作风,成为特区建设的主力军。   到了90年代中期,这些单位总资产已从最初的6000万元增长到将近百亿元,工程遍布全市,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城市的全过程。   这些从部队转业下来的官兵中,不乏后来走上领导岗位的技术干部,也有走上市场创办企业的创业者。   他们用实际行动融入城市,成为特区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那段时间里,没有人谈论功劳,也没有人抱怨待遇,大家都把建设城市当作一项共同的使命来完成。   从当初的不安与忧虑,到后来的认可和尊重,深圳与这批战士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发展起来后,政府树立起“拓荒牛”雕塑,以纪念这一代建设者。   这座雕塑不仅是对个体的缅怀,更是对那个奋斗年代的记忆,它提醒后人记住,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靠一群脱下军装的普通人用汗水一砖一瓦筑起来的。   1982年的决定,在当时引发过不小争议,可当三年过去,深圳的面貌已经大变,城市骨架初步成形,这批原本令人担忧的“新增人口”,不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为深圳最可靠的建设力量。   事实证明,只要方向正确,群众基础扎实,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能创造奇迹,深圳的奇迹,就从这批工程兵到来的那一刻开始生根发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改革开放:深圳“试验田”里的“国防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