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告中国,要对外界的“捧杀”有清醒的认识,暗示我们与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信源:环球时报——中美对比,谁会带来更好的生活) 近年来,从《经济学人》到高盛,再到马斯克,国际舆论场不乏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测,甚至断言其超越美国指日可待。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却对此提出尖锐警示,认为这更像一种“捧杀”策略。他指出,若直面数据,中国在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上与美国的差距依然悬殊。 这究竟是国际社会的真心看好,还是暗藏玄机的战略陷阱? 黄教授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与美国人均GDP差距明显,中国约1.35万美元,美国高达15.3万美元,前者仅为后者的8%;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同样巨大,中国为0.55万美元,美国为6.5万美元。 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个人财富上,更体现在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在高精尖领域,美国领先地位稳固,如苹果公司2023年利润近千亿美元,是中国互联网三巨头利润总和的1.8倍。 医药巨头强生的研发投入,超过了中国A股所有上市药企的研发开支总和。当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享受着超过30%的利润率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大量企业仍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下游获取微薄利润。这些冰冷的数字清晰地勾勒出现实的差距,不容回避。 正是因为对这种差距有着清醒的认知,中国社会对外部的过度吹捧始终保持着一份警惕,也从未将与美国全面对抗作为主动选项。不过,承认差距不等于接受挑衅。面对外部压力,中国的战略定力,源于手中握有的几张独特底牌。 第一张底牌,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优势。从基础原料到尖端产品,从农产品到航空母舰,中国几乎无所不包的工业体系,赋予了其极高的生产效率和韧性。 新能源汽车就是最好的例子。比亚迪可以垂直整合从电池到整车的全部环节,而特斯拉这需要全国各地的供应链而提供材料。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占据全球超六成市场份额,这种效率令人生畏。 第二张底牌,是惊人的基建效率。在中国,一条高铁从规划到通车最快只需18个月;而在美国,加州高铁项目历时十余年,预算翻了三倍后却陷入停滞。 无论是5G网络、港口桥梁还是高速公路,中国展现出的建设速度和执行力,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将“效率”二字深植于国家肌体。 第三张底牌,是正在加速追赶的科技实力。尽管在顶尖芯片上遭遇“卡脖子”,但中国在7纳米制程上已取得突破。在无人机、5G通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特别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上,中国的投入甚至已超过欧盟总和。航天领域的成就同样瞩目,神舟飞船近乎100%的发射成功率和天宫空间站的独立运营,都是实力提升的有力证明。 当然,中国最难被量化的资产,是14亿人口构成的内需市场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从零起步、逆天改命的集体记忆,塑造了不屈不挠的国民性格。 回顾1950年,新中国时的GDP不足美国的6%,人均GDP仅为其1.5%。即便实力悬殊,面对朝鲜半岛战火,中国志愿军仍跨过鸭绿江,把对手逼回三八线。这种骨气无法用数据衡量。 时至今日,中国的短板依然存在。高等教育要追赶世界一流尚需时日,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漫长,军事实力与美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这些短板,正是未来发力的方向。 如何与美国相处?中国的姿态清晰而坚定:不主动惹事,但绝不怕事,更不会掉入“捧杀”的陷阱。黄亚生的警告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差距;而中国的底牌则是一张蓝图,描绘的是可能。 面对未来的挑战,真正的战略定力并非来自外部的赞誉或贬低,而是源于向内发力、补齐短板的决心。毕竟,政策稳,改革深,中国这艘巨轮的前行,便无人能挡。那么,为确保行稳致远,中国下一步最应在哪些领域集中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