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418年,看到11岁儿子刘义真跑回来,56岁刘裕老泪纵横。关中丢了不要紧,反正也

418年,看到11岁儿子刘义真跑回来,56岁刘裕老泪纵横。关中丢了不要紧,反正也守不住,儿子活着就行。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征战一生,却在关中栽了跟头,给赫连勃勃做嫁衣,损失了一万多精锐,以及众多北府名将。 刘裕为何丢失关中?许多人都说,是王镇恶与沈田子这两位大将关系不好,11岁的刘义真控制不住局面,导致晋军内讧,自相残杀,才让赫连勃勃占了便宜。 王镇恶、沈田子内斗的确是原因,却并非问题的关键,关中丢失的“锅”,他们不是主要责任人,不需要背,刘裕才是关键。 刘裕守不住关中是必然,刘裕的“身份”决定了他无缘关中,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赫连勃勃只是暂时的幸运者,北魏才是赢家。 刘裕是什么“身份”呢?东晋权臣,而且是一个年事已高,又想迈向九五之尊的权臣,这就注定要丢失关中。 416年,得知姚兴病逝,刘裕决定北伐后秦,获取新的资本。至于关中,刘裕还真的没把握能长期占据,因为位置太特殊。 关中是北魏、赫连胡夏、东晋三方争夺。刘裕要想控制关中,单纯灭了后秦还不行,挡住北魏与胡夏进攻才是关键。 攻灭后秦,刘裕做到了,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等名将都超常发挥,一年多就拿下关中,收复晋朝旧都长安。 拿下关中,如何防守呢?北魏、胡夏地理位置占据优势,对关中虎视眈眈,他们随时可能进攻关中,或者说必然爆发战斗。 刘裕、拓跋嗣、赫连勃勃,都是时代的雄主,都不是省油的灯。单纯论军事能力,也许刘裕最强悍,但影响胜败的因素太多。 如果刘裕只是一位猛将,东晋皇权稳固,东晋控制关中问题不大。刘裕坐镇关中,拓跋嗣、赫连勃勃未必敢轻举妄动。 刘裕北伐,主要目的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换取称帝的资本。刘裕已经老了,儿子又还小,他必须完成称帝任务,而不能跟曹操一样为儿子铺路,自己当周文王。 刘裕不称帝,一旦驾鹤归去,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刘义宣、刘义恭、刘义季这几个小孩子,只能任人宰割。 对刘裕而言,称帝是头等大事,无论刘穆之是否病逝,他都要返回江南,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很简单道理,刘穆之无法“替代”刘裕称帝。 刘裕的尴尬处境,北魏名臣崔浩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刘裕不会久留关中,刘裕奋战一年多,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为了称帝,刘裕必须返回江南,关中丢失也就是必然了。因为,刘裕不会相信任何人,无论是北府旧部还是关中代表王修、王镇恶。 刘裕能当皇帝,别人为何就不能呢?东晋并不缺乏人才,一旦让某位大将坐镇关中,刘裕称帝就不放心,也许成为桓玄第二。 王镇恶、沈田子能打仗,且正当壮年,刘裕奈何不了他们。刘裕称帝,拥有关中之地的王镇恶或者沈田子,都有可能“靖难”,刘裕如何应对? 刘裕能打仗,问题是年事已高,一旦自己亲征时驾崩,刘家必然遭殃。因为,战神慕容垂就是例子,慕容垂能打赢拓跋珪,问题是太老,且儿子没人是拓跋珪对手。 刘裕不希望自己成为慕容垂第二,故而关中将领安排上必然有问题。王镇恶、沈田子之间的矛盾,北府系、关中系的冲突,刘裕比谁都清楚,但只能这么做。 刘裕的人事安排,沈田子深感不安,也说出了可能出现的内斗。刘裕如何回答呢?刘裕让沈田子扮演卫瓘角色,一旦王镇恶当钟会,直接动手。 也就是说,关中将领内斗,刘裕早就预料到,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让自己无法补救,损失惨重。 至于刘义真,刘裕让11岁儿子留下来,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刘裕不会放弃关中,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刘义真啥也不会,除了贪财,虽说他年纪很小。 刘裕留在关中的军队才一万余人,且内部矛盾尖锐,周边强敌环伺,关中丢失就是必然。赫连勃勃,也只是暂时赢家,北魏摘取果实。 418年,关中将领内斗,赫连勃勃全歼晋军,北府名将损失惨重,刘义真侥幸逃过一劫,距离刘裕回到江南不足一年。 赫连勃勃,也不敢留在长安而是返回统万城,为何呢?很简单道理,赫连勃勃对北魏可谓是闻风丧胆,赫连勃勃能欺负姚秦,却不敢招惹让自己落难的北魏。 留在长安,经营关中,只会激怒北魏,赫连勃勃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与实力。返回统万城,既是示弱也是便于防守,以及随时逃走,赫连勃勃很谨慎。 刘裕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年不到就灭亡后秦,也只是暂时的胜利。417年,刘裕返回江南,长安旋即被攻取,南朝此后再则到不了长安。 从江南北伐,夺取关中并牢牢控制,要等到九百多年后的朱元璋。论军事能力,刘裕、朱元璋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论身份,刘裕比朱元璋尴尬多了,朱元璋是皇帝,刘裕是“想”当皇帝,结果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