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牺牲时年仅25岁,他参与领导的渭华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

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牺牲时年仅25岁,他参与领导的渭华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在西北地区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唐澍早年就不是个“听话”的学生。1922年,他考入河北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那年他19岁。正值五四运动的余波尚在,社会动荡,思潮激荡,年轻人最容易被点燃。他开始读进步书刊,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青年,参加学生罢课斗争,结果被学校开除了。 很多人会在这时候退缩,继续谋求一份平凡生活。但唐澍没有。他更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1924年,他考入了广州黄埔军校,并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是个特殊的地方——它培养了两类人:一类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将领,另一类则是共产党坚强的骨干。唐澍属于后者。 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喊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声势浩大。冯部需要有组织能力、懂政治、懂军事的人才。中共安排唐澍进入冯部,担任军事政治学校的主任教官。 别小看这个“主任教官”的身份,在军队中,这是一个能够直接影响官兵思想和组织纪律的重要岗位。唐澍也确实发挥了作用。 然而,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共分裂,形势急转直下。很多共产党人面临清洗和迫害。唐澍转入地下,从军队系统被调往中共陕西省委军委。 这时候,他才24岁。 1927年10月,唐澍被派往陕北组织清涧起义,担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总指挥。这次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对唐澍来说,是一次实战历练。他开始熟悉西北的地形、人情、敌情,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了他对人民群众发动能力的判断和策略。 他不是单靠激情带兵的人,而是一个很重视组织、纪律、宣传、民心的革命者。 1928年初,省委指令他去洛南配合许权中旅搞建设。那一年春天,唐澍已经不再是黄埔军校那个年轻的学员,而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指挥员。 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这是继南昌、秋收、广州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西北地区此前虽有革命火种,但尚未形成规模。而渭华起义在唐澍等人领导下,不只是军人起义,更是军民结合的大动员。 5月1日,唐澍和刘志丹在渭南崇凝镇召开暴动大会,现场数千群众参与。各种标语贴满会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下设军事、人民、粮食、土地委员会。革命不只是打仗,更是建政。 最关键的是,5月16日,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被任命为总司令。这支队伍公开发布布告、张贴口号,宣扬要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打击土豪劣绅。 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的起义往往是军人主导,而唐澍更看重的是“军民联合起来”。 随着起义军和农民运动结合,土地革命迅速展开。在渭南县、华县一带,农民烧毁地契,分粮分地,贫苦群众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革命到底和自己有没有关系——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真实地分到了东西。 这段时间,起义军在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红色割据,这是西北地区前所未有的景象。唐澍不是纸上谈兵的人,他要的是真正能让穷人站起来的革命。 但这份红色果实太珍贵,也太脆弱。 6月中旬,冯玉祥部队调兵三师围剿渭华起义。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唐澍带领起义军奋力抵抗,打退两次大规模进攻。 但在第三次大规模围攻下,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迫突围。6月19日,渭华起义失败。 起义失败后,大多数人或许选择就此隐匿。唐澍没有。带着残部翻越秦岭,退至洛南两岔河一带,重新整编、训练、宣传。他将司令部设在“致和昌”商号,继续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分财分粮,处决地痞流氓。 他在告示中喊出:“军民联合起来,铲除土豪劣绅。” 同时,还组织军民联欢、演剧教育,《拉兵》《要粮》这些剧目用最直白的方式宣传革命道理。这种工作,讲究情绪感染,也讲究组织纪律。唐澍做得很细致。 但敌人也没放弃追捕。 1928年7月1日,驻保安镇的赵雅生部被敌军包围,唐澍连夜驰援。天刚破晓,战斗打响。敌人四个旅的兵力,对抗的是唐澍带领的几百人,注定是一场悲壮的战斗。 战斗激烈异常,唐澍亲自指挥,最终部队被围歼,仅少数人突围。他和六名战士撤到碾子沟,突围至唐岭时,却被地方民团从正面阻击,背后追兵已近。 此时,他身边只剩一个警卫员。 敌人高喊“活捉唐澍”,他没有投降,与警卫员并肩作战,警卫员中弹,唐澍亦身中数枪。最终,在洛南唐岭,他倒下了。 这年,他25岁。 唐澍死后,渭华的烈火似乎被压住了。但从这片土地上又陆续站起更多人。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他们延续了这场斗争。几年后,陕甘边根据地建立,再后来,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