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许世友要求 163 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 1000 多俘虏,不料边贵祥竟然直接拒绝,“撤职也好,坐牢也好,但是释放俘虏这件事,没门!” 这句掷地有声的回应,背后是一位独目将军在战火中淬炼出的铁血直觉。 1928 年生于河北香河贫苦农家的边贵祥,16 岁因痛打欺压乡邻的武装分子被迫离乡,投身八路军时,或许还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 “边瞎子”。 抗战时期,他孤身与三名日军白刃搏杀,用刺刀终结对手;突围战中被炮弹碎片掀飞左眼,他攥着脱落的眼球继续冲锋,从此只剩一只右眼凝视战场。 解放战争的隆化攻坚战,他扛着炸药包冲向碉堡,头部中弹昏迷数日,醒来仍要重返前线。 朝鲜战场的冰原上,子弹打穿右侧睾丸,他捂着伤口指挥战斗,硬是没下火线。 这些嵌进身体的伤疤,成了他读懂战争的 “勋章”。 1960 年代,边贵祥以军事顾问身份赴越南指导抗法,在密林中手把手教越军布设迫击炮阵地、演练穿插战术。那时他或许未曾料到,十几年后会与昔日 “学生” 刀兵相向。 但这段经历让他吃透了越军的习性 —— 他们熟悉山地陷阱,擅长伪装突袭,更懂得利用 “战俘” 身份制造混乱。 1970 年接任 163 师师长后,他带着这支部队在训练场上死磕,自己多次累晕在演训场,硬生生将战备薄弱的部队打造成广州军区的 “尖刀”。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163 师作为东线主攻力量,一路攻克同登、谅山,歼敌近 6000 人,成了全军战绩最耀眼的部队。 越军恨透了这位独眼师长,悬赏重金取他首级,私下称他 “边瞎子”,却始终没能撼动他的防线。 战役推进中,163 师俘获了千余名越军,其中不乏老兵和上校指挥官。 战俘营里的暗流让边贵祥警觉:受伤战俘假意配合换药,却用剪刀刺伤护士;夜间总有俘虏试图袭击警卫,藏匿的石块、利器不断被搜出。 这些细节在他脑海里拼凑出一个清晰的判断:这些人绝非普通战俘,而是随时可能引爆的 “炸弹”。 当释放命令从许世友指挥部传来时,边贵祥正站在谅山的硝烟里清点伤亡。 他太清楚这批俘虏的价值 —— 他们知晓我军布防、熟悉战术习惯,一旦放回,不出三日就会带着仇恨重返战场,用我军的情报反过来杀伤战友。 紧急会议上,他指着地图上蜿蜒的回撤路线,声音沙哑却坚定:“放他们回去,就是给弟兄们背后捅刀子。” 参谋们看着师长空荡荡的左眼眶,想起他历次战斗中豁出性命的模样,没人再提执行命令的事。 边贵祥用 “战场特殊情况” 拖延的同时,悄悄调派机枪连和侦察连组成押送队。 他亲自制定押送方案:每十名战俘一组绑缚,两侧山头部署机枪阵地,遇袭时先压制再突围。 沿途越军果然多次伏击,冷枪不断,但在严密护卫下,千余名战俘最终安全押回国内。 这步险棋后来成了谈判桌上的关键筹码 —— 当越南拒绝交换被俘的中国侦察兵时,我方亮出这批俘虏,迫使越方低头,换回了全部被俘战友。 战后的边贵祥依旧沉默,既没为 “抗命” 辩解,也没为功劳请赏。他继续在岗位上带兵,直到 1989 年离休。 那双仅剩的右眼,见过太多生死,也看透了战争的本质:所谓胜利,从来不是盲目服从,而是对脚下土地和身边战友的绝对负责。 参考来源:澎湃新闻(【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缅怀香河革命烈士——边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