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这是亲妈!男孩说脏话骂妈妈,被妈妈听到了,妈妈直接一把薅住儿子后脑勺的头发,让儿

这是亲妈!男孩说脏话骂妈妈,被妈妈听到了,妈妈直接一把薅住儿子后脑勺的头发,让儿子道歉,然而儿子并不怕,就是不道歉。妈妈也不惯着,直接薅住头顶的头发就是要让他道歉,儿子疼的哇哇哭,但还是犟着不肯道歉。妈妈也改为捏脸,就是要让他道歉。 监控拍下了这样一幕:10岁左右的男孩对着妈妈爆粗口,妈妈听到后直接揪住他的头发,强制要求道歉。孩子一边哭一边挣扎,就是不肯认错。 妈妈也不妥协,从揪头发改成捏脸,一直到孩子疼得受不了才哽咽着说“对不起”。整个过程持续了几分钟,场面看起来挺激烈的。 这段视频被孩子爸爸上传到网上,配文说“孩子被惯坏了就得治”。没想到瞬间爆火,评论区彻底炸了锅。 支持妈妈的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太没规矩了,敢骂长辈就该教训。我上次在地铁上听见个小学生骂奶奶'老东西',他妈妈居然还笑,简直没救了。” 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孩子犯错可以教育,但揪头发捏脸就过分了。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叛逆,治标不治本。” 其实,这件事背后反映的问题比想象中严重。现在很多孩子张口就是脏话,有的才三四岁就会骂人,家长不仅不管,还觉得孩子“有个性”。 一位小学老师透露,班里经常有孩子用“傻X”“滚蛋”这样的词互相称呼。更夸张的是,有些家长听到了还觉得自己孩子“厉害”,完全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种现象和网络环境脱不了关系,孩子们从短视频、直播间里学会了各种粗俗表达,回家就开始模仿。有调查显示,每天刷视频超过2小时的孩子,说脏话的概率是其他孩子的3倍多。 但是,用暴力解决暴力真的对吗?心理专家指出,揪头发、捏脸这些行为可能构成身体伤害,而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当时道歉了,但他心里可能更恨你。”一位有20年经验的幼儿园园长说,“强迫出来的道歉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得冷静下来,不要在气头上处理问题。可以先让孩子到房间里冷静10分钟,等情绪平复了再谈。 要让孩子明白骂人的后果,比如约定骂人一次就减少游戏时间半小时,或者取消一次外出机会,这种“自然后果法”比体罚更有效。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孩子的脏话往往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如果父母平时就爱骂人,怎么能指望孩子有礼貌?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视频里的妈妈一直强调“骂人是错的”,但她的行为本身就很暴力。这种矛盾会让孩子更困惑:到底什么是对的? 国外在这方面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日本学校普遍设置“反思角”,让犯错的孩子在那里思考自己的行为。德国则明确规定,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体罚孩子。 新加坡虽然保留了鞭刑,但对家庭教育中的体罚却很谨慎。他们更倾向于用“权利剥夺”的方式,比如不允许看电视、不能买玩具等。 回到这个事件本身,很多人关注的重点可能偏了。我们在讨论“该不该打孩子”的时候,更应该问:孩子为什么会骂人? 一个10岁的孩子敢对妈妈爆粗口,说明平时的家庭教育肯定出了问题。可能是界限不清,可能是沟通不畅,也可能是父母自己就有不当言行。 当然,该立的规矩还是要立。骂人确实不对,道歉也是必要的。但方式方法很重要,强扭的瓜不甜,强迫的道歉也没意义。 这个视频火了之后,有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一位爸爸留言说:“看完后觉得很愧疚,我以前也这样对过孩子,现在想想确实不对。” 也有人觉得现在的孩子太金贵了,“以前我们被打得更狠,不也好好的?”但时代不同了,教育理念也在进步,不能用老一套来要求现在的孩子。 最让人深思的是,这件事反映出很多家长在教育上的焦虑和无助。面对“熊孩子”,很多人除了吼叫和体罚,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有的孩子吃软不吃硬,有的则需要严格一些。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方式。 这场争议最终会过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停止。在保护孩子尊严和树立规则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每个家庭要面对的课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探讨的话题。 也许答案就在那句话里: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引导。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仅是什么不能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能做。 只有当孩子真正理解并认同这些道理时,他们才能发自内心地改变。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耐心、智慧和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武力。

评论列表

笑笑笑
笑笑笑 3
2025-07-16 21:20
孩子该收拾就得收拾,他要懂道理还用你说,有些必须让他们知道是不可以的!
美业免费做业包拓新客200
美业免费做业包拓新客200 2
2025-07-17 03:08
那些反对的人呢,家里面应该都是垃圾。人渣。我的观点呢犯错小的错一次两次可以讲道理。大的错就就要揍。目的就是要让他知道疼。当然揍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伤筋动骨,最好是用小木棍打手打屁股:既能让她疼但又不会伤筋伤骨。我小时候做错事,父母就是我家的刺竹条打。打5--2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