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限产——光伏、水泥、钢铁、猪肉、汽车,无一幸免。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时代,就这么戛然而止。而“反内卷”,这个曾经被调侃为职场鸡汤的词,突然被拔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为什么?这场剧变背后,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密码很简单:扩产能、降成本、拼价格。光伏组件每瓦跌破六毛,钢铁吨利润只剩几十块,新能源车企亏本卖车只为抢市场。内卷到极致,企业利润被榨干,工人工资被压低,创新成了奢侈品。结果呢?全行业陷入“越生产越亏,越亏越要生产”的死循环。 但这次限产不一样。它不是行政命令的粗暴干预,而是市场与政策的合谋。光伏龙头主动减产30%,钢铁厂环保限产,水泥行业错峰自律。资本市场的反应更直接——多晶硅期货大涨,钢铁板块飙升,资金用脚投票,告诉世界:低端产能的末日到了。 深层原因在于,旧模式已经撞上天花板。PPI连续33个月负增长,企业利润逼近2015年供给侧改革前的冰点。外贸受贸易摩擦拖累,房地产不再能兜底就业,地方政府靠补贴维持僵尸企业的玩法也被叫停。再不刹车,整个经济可能陷入通缩螺旋。 “反内卷”的真正意图,是逼企业从价格战的泥潭里爬出来,转向技术战。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爱旭股份的BC电池、宝钢的氢冶金技术,这些才是新战场。淘汰落后产能的阵痛不可避免——唐山钢厂裁员、光伏工人转行送外卖,但只有甩掉低效包袱,资源才能流向真正创造价值的领域。 这场变革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曾经用“内卷”赢得世界工厂的地位,现在却要用“反内卷”摆脱它的诅咒。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