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日前接受美媒采访时抛出惊人言论:“美国、荷兰、日本、韩国、台湾等芯片制造盟友控制了所有瓶颈,若想扼杀大陆,大陆真的无能为力。” 而就在 6 月,台湾紧跟美国政策,将华为、中芯等 601 家大陆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声称是防止 “武器扩散”。 这一系列动作,似乎在印证张忠谋的观点,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看看张忠谋提到的 “芯片联盟” 究竟掌握了哪些 “瓶颈”。 从产业链上游来看,美国企业几乎垄断了芯片设计软件 EDA,全球 77% 以上的市场份额被 Cadence、Synopsys 和 Mentor Graphics 三家占据。 高端芯片制造离不开荷兰 ASML 的 EUV 光刻机,而 10nm 以下芯片代工 92% 的产能集中在台积电。 日本的光刻胶、台湾的先进制程代工,共同编织成一张看似密不透风的技术网络。 张忠谋的逻辑似乎无懈可击:从设计到制造,大陆都被 “卡脖子” 了。 但现实远比表面复杂。 当海外技术封锁的重锤落下时,大陆芯片产业却在夹缝中找到了生存法则。 中芯国际用 DUV 光刻机反复曝光,硬是造出了 7nm 芯片,尽管良品率低、成本高,却证明了 “造不出” 只是暂时的。 华为 2023 年推出的麒麟 9000S 芯片,虽然采用老旧的 DUV 机台,但这倔强的一步,撕开了技术茧房的裂缝。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陆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上的布局正在悄然突破。 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已实现车规级 1200V 碳化硅 MOSFET 芯片批量生产,氮化镓射频芯片供货超亿只,支撑起 5G 基站建设。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让大陆在新能源汽车、通信等领域找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再看台湾的出口管制。 6 月将华为、中芯列入清单,表面上是 “防止武器扩散”,实则是配合美国技术围堵。 但这种做法无异于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台湾 30 多家厂商为华为供货,交易金额超数百亿元新台币,限制措施直接冲击了本土企业的利益。 更讽刺的是,台军装备频繁被曝使用大陆配件,例如 “锐鸢 2” 无人机的通讯模组和存储卡。 当大陆商务部将汉翔航空、中山科学研究院等 8 家台湾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时,台军的无人机、导弹等关键装备生产瞬间陷入困境。 这种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的反制,让台湾的技术封锁显得苍白无力。 张忠谋的言论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全球芯片产业链是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虽已量产晶圆,却不得不将晶圆运回台湾封装,因为先进封装技术仍掌握在台湾手中。 这种 “美国制造、台湾封装” 的模式,暴露了联盟内部的脆弱性。 欧洲九国成立半导体联盟,主攻 2 纳米以下制程和第三代半导体,试图摆脱对美台的依赖。 而大陆庞大的市场和成熟制程产能,正成为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 长鑫科技启动 IPO,估值达 1508 亿元,计划 2026 年量产 HBM3 芯片,其 DDR5 产品占比有望从 1% 提升至 7%。 这种市场潜力,让任何试图 “扼杀” 大陆的企图都显得不切实际。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大陆芯片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EDA 软件国产化率不足 20%,光刻机等关键设备仍需突破。 但正如华为被制裁五年后麒麟芯片复活所揭示的:技术封锁只会激发自主创新的决心。 国家大基金三期 3440 亿元的投入,重点攻克光刻机和 EDA,这是一场破釜沉舟的攻坚战。 当张忠谋断言大陆 “无能为力” 时,他或许没有看到,大陆正以 “农村包围城市” 的策略,在成熟制程领域抢占市场份额,用价格优势蚕食格罗方德、三星的订单。 这场芯片博弈的终局远未到来。 张忠谋的言论,或许反映了对技术优势的自信,但低估了大陆的韧性和创造力。 当台湾的出口管制遭遇大陆的反制,当联盟内部的依赖关系逐渐暴露,我们看到的不是大陆的 “无能为力”,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半导体生态。 正如欧洲九国联盟的成立所揭示的,技术主权的争夺已进入新阶段,任何单边封锁都将在相互依赖的现实面前碰壁。 未来的芯片世界,不会是单一联盟的天下,而是多元技术路线、多元市场主体的竞合舞台。 这场博弈的真正赢家,或许是那些能在开放与自主之间找到平衡的参与者。 你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