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当刑场的毒针刺入刘连昆血管时,这个曾佩戴两岸少将衔的叛徒,终于用命还了欠祖国的血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连昆出生于193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普通农家,家中并不富裕,生活清苦,十四岁那年,他参军,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一员,在那样动荡的年代,军队成了许多年轻人命运的转折点,他在辽沈战役中运送弹药,在朝鲜战场上保障后勤,战场上的经历给了他晋升的资本,也塑造了他作为军人的意志。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里,刘连昆一步步从基层军官升到少将,他在1988年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这是一个极其核心的岗位,掌握着全军武器采购、装备分配等关键事务,他参与过苏-27战机的引进,也负责过S-300防空导弹系统的部署,在某些军事会议上,他是唯一能拍板计划的人。 在同事眼中,刘连昆生活节俭,开会时总带着自己的搪瓷杯,从不占公家便宜,他的家中布置简单,办公室也没有过多装饰,这种朴素的作风让很多人对他印象良好,他的军功章摆在书架上,反映着几十年的奋斗历程。 但在这外表的正直背后,已经有一道裂缝悄然形成,1989年,他因为在后勤系统的经济问题中受到牵连,被降衔为大校,这次处分对他打击很大,原本有希望晋升中将的仕途就此中断,他心中的不甘开始积聚,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成就似乎一夜间被否定,这种心理落差,成了他走向背叛的起点。 1992年春天,北京一家涉外宾馆举办宴会,刘连昆作为军方代表出席,席间灯光璀璨,来宾众多,就在这场热闹的场合里,一个自称台商的中年男子悄悄接近了他,这人其实是台湾军情局的情报人员,名叫庞大为,他了解刘连昆的背景,也知道他近期情绪低落,庞大为不是第一次与大陆军官接触,但这一次,他知道自己遇上了一个目标价值极高的人。 接下来的几个月,刘连昆与台湾方面逐渐建立起联系,他在广州与庞大为秘密会面,第一次收下了两万美元的现金作为“见面礼”,这笔钱在当时的中国几乎可以在北京买下一整套四合院,台湾方面开出的条件极具吸引力:每月3500美元固定工资,每条重要情报可获得高额奖金,退休后更可安排移居海外,这些承诺对一个仕途受阻、心理失衡的将军来说,几乎没有抵抗力。 刘连昆开始为台湾提供大陆的军事情报,他的职位让他可以自由出入作战室和装备会议,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新型导弹的型号、部队换装的时间表、物资储备的细节,他用各种方式传递这些信息,有时候利用百货大楼的试衣间交换胶卷,有时候在电报大楼通过暗语发送信息,最离奇的一次,他甚至将情报藏进一只烤鸭里,让对方从餐厅后厨取走。 这些情报让台湾军情局如获至宝,尤其是在1996年台海局势升温时,刘连昆提供的演习计划和导弹部署信息,让台湾方面提前做好了准备,那年春天,解放军在福建沿海举行大规模实弹演习,东风-15导弹发射引起全球关注,台北方面却异常淡定,甚至声称这些导弹并未装填实弹,李登辉在电视上的讲话,内容与大陆军方部署高度吻合,这一异常引起了大陆情报系统的警觉。 相关部门开始排查泄密源头,他们调取了历年涉密会议的签到记录,逐步缩小调查范围,与此同时,金融部门发现刘连昆在香港的一家银行拥有一个不明账户,几年来陆续收到近50万美元的境外汇款,他的女儿突然开上了进口轿车,儿子在加拿大的别墅也付了全款,这一切都与他的工资水平严重不符。 1999年春天,一项名为“猎鼹行动”的反间谍调查将刘连昆锁定为重点对象,调查人员化装成物业人员进入他的住所,在书房的暗格中发现了未销毁的台湾军情局电文、外汇转账记录、加密通信设备,他再无辩解余地。 军方迅速召开军事法庭,证据链完整,事实清楚,刘连昆承认了自己与台湾军情局多年的合作,在审判现场,他神情复杂,情绪低落,他没有为自己辩护,也未提出上诉,他知道,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1999年8月15日,北京,一场夏末的暴雨过后,刘连昆被带入注射室,他没有留下遗言,执行死刑的过程安静而迅速,那一年,他66岁。 他的背叛造成的后果难以估量,解放军不得不全面更换通讯加密系统,多个导弹装备项目推迟两年,保密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清洗,相关人员遭到处分,台湾方面为获取他的情报,总共投入超过600万美元。 在台北,军情局为他设立了一个没有姓名的灵堂,他被称为“少康二号”,是台湾间谍史上影响最大的陆军线人,而在北京,刘连昆的骨灰被家属拒绝认领,他从齐齐哈尔雪原走来,曾是共和国的英雄,却以叛徒的身份结束一生。 信息来源:军中反腐 重拳出击——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