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总理在里约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讲话:他直言,虽然完全摆脱美元依赖仍需时间,但马来西亚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与印尼、泰国的合作持续深化,如今又将中国纳入本币结算的核心伙伴。即便初始阶段仅实现10%至20%的去美元化,也将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咱先说说这事儿的背景,以前东南亚国家做买卖,大多得用美元结算,好处是大家都认,可坏处也不少。比如说,美元汇率一波动,这些国家的企业就得跟着遭殃。 就像马来西亚,2023年的时候,他们82.1%的对外贸易都是用美元结算的,这就跟把身家性命绑在别人的船上似的,人家打个喷嚏,自己就得感冒。 不过这两年,情况慢慢变了。先是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这几个国家,早在2023年就签了个本币交易协议,说好了以后三国之间做买卖,直接用各自的货币,不用再绕美元这个弯子。这么做的好处可多了,企业不用再担心美元汇率的波动,交易成本也能降下来。 后来,马来西亚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往来一直很频繁,2024年,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金额超过了3000亿元,在东盟国家里排第二,同比增长29%。到了2025年一季度,这个数字又涨到了1020亿元,同比增长27%。 现在,中马之间的货物贸易里,已经有24%是用人民币结算的,而且预计到2025年,会有50%的中马企业选择用人民币做买卖。 这事儿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方面,美元这几年不太消停。美联储动不动就加息,闹得全球金融市场鸡犬不宁。美元一走强,其他国家的货币就跟着贬值,进口成本蹭蹭往上涨。 就像日本,2022年的时候,东京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4个月上涨,就是被美元牵着鼻子走的结果。东南亚国家也一样,他们大多是食品和能源的净进口国,美元一波动,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 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是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做生意用人民币结算,既方便又稳定。 比如说,马来西亚的一家企业出口到中国,要是用美元结算,得先把林吉特换成美元,再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中间得承担两次汇率风险。要是直接用人民币结算,这些麻烦事儿就都没了。 不过,要真的实现去美元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美元的影响力太大了。虽然这些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1999年的71%降到了2022年的58.36%,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短期内还没有哪种货币能完全取代它。 其次,现有的金融体系都是围绕美元建立的,要改变这个体系,需要时间和各方的配合。比如说,跨境支付系统、金融基础设施这些都得跟上。 但是,马来西亚这些国家也不是瞎折腾。他们很清楚,去美元化是个长期的过程,得一步一步来。就像马来西亚总理说的,就算刚开始只能做到10%到20%的去美元化,这也是个好的开始。 而且,他们也没打算单打独斗,而是通过区域合作来慢慢推进。比如说,东盟国家之间一直在加强本币结算的合作,还建立了区域支付互联互通机制。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总理的这番话,反映了一个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元不是长久之计,得想办法降低风险。虽然这条路还很长,困难也不少,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说不定真的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