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年,刘秀亲率大军围困洛阳,守将朱鲔因曾与刘秀有杀兄之仇不敢投降,刘秀以洛水为誓,承诺宽恕其罪并保其爵位,朱鲔归降后刘秀信守承诺,却将司马懿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此时的洛阳城,已是强弩之末。城中粮草将尽,人心惶惶。 守城的将领朱鲔,每日站在城头,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汉军营帐,内心充满了绝望。 朱鲔想投降,却心存顾虑,因为他与刘秀之间有血海深仇。 这个仇,源于刘秀的亲哥哥,刘縯(字伯升)。 当年,天下大乱,刘秀兄弟在南阳起兵。哥哥刘縯性格刚猛,豪气冲天,是反莽大军中公认的领袖人物,而刘秀则相对谨慎内敛。 然而,也正是刘縯的锋芒毕露,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当时,各路义军共同拥立了更始帝刘玄。刘玄是个平庸懦弱的皇帝,他对战功赫赫、威望日隆的刘縯充满了猜忌和恐惧。 朱鲔正是更始帝刘玄的心腹大将。他与其他几位将领一道,在刘玄耳边日夜进言,力主除掉刘縯这个心腹大患。 最终,刘玄下定决心,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刘縯诱杀。 哥哥惨死的消息传来,刘秀悲痛欲绝。但他深知,此刻若表露出一丝一毫的怨恨,自己和整个宗族都将万劫不复。 刘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立刻从前线赶回宛城,不为哥哥操办丧事,反而主动向刘玄请罪,将所有功劳都推到别人身上,言谈举止间绝不提及哥哥的功绩,甚至在私下里也从不流露悲伤。 他的隐忍和退让,让刘玄暂时放下了戒心。 而朱鲔,作为当年鼓动皇帝杀掉刘縯的主谋之一,自然被刘秀牢牢记在了心里。 如今,风水轮流转。更始政权早已分崩离析,刘秀登基称帝,建立东汉,兵锋直指洛阳。 朱鲔困守孤城,他知道,投降几乎等于自寻死路。 就在朱鲔准备困兽犹斗,与洛阳共存亡之际,刘秀派出了自己的大将岑彭。 岑彭与朱鲔是旧相识,他孤身一人来到洛阳城下,请求与朱鲔对话。 朱鲔在城楼上,对着下方的岑彭,喊道:“我没什么不能投降的,只是当年参与了杀害你家主公兄长的事,现在他当了皇帝,我若是投降,他岂能容我?” 岑彭听后,立刻返回军营,将朱鲔的原话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刘秀。 所有将领都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要承诺饶恕朱鲔,就能兵不血刃地拿下洛阳。但他们心里也打鼓,毕竟,那是杀兄之仇。 刘秀听完汇报,沉默了片刻。 他环顾四周,看着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领,郑重地对岑彭说:“帝王之业,当以信义为重。你回去告诉朱鲔,我刘秀言出必行。他若归降,官爵照旧,我绝不食言。若是不信,我愿指洛水为誓,上天为证!” 岑彭带着这个重若千钧的承诺,再次来到洛阳城下。 当朱鲔听到“指洛水为誓”这几个字时,在城楼上愣了许久。他反复思量,最终决定赌一把,赌刘秀的胸襟和信义。 城门缓缓打开,朱鲔带着部下,自缚双手,来到刘秀的御驾前,叩头请罪。 刘秀亲自走下战车,为他松绑,并温和地说:“举大事者,不忌小怨。你今日归顺,我心甚慰,何罪之有?” 随后,刘秀兑现了他的全部承诺,拜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 这一举动,震动了天下。 所有还在观望的势力,都看到了光武帝刘秀的博大胸襟和一诺千金的信义。人心所向,大势已定。 时间,向后拨动二百二十四年。 公元249年,同样是在洛阳,同样是在洛水之畔。 另一位权臣,司马懿,也发下了一个誓言。 当时,曹魏的大将军曹爽和小皇帝曹芳,出城去高平陵祭祀。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 曹爽集团的谋士桓范,劝说曹爽带着皇帝前往许昌,号令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 曹爽犹豫不决,派人去探司马懿的口风。 司马懿指着洛水,对来使立下重誓。 司马懿信誓旦旦地说:“我司马懿所求,不过是解除曹将军的兵权而已。我指洛水发誓,绝不伤害曹爽兄弟,更不会伤及他家人的性命,富贵可以安享!” 天真的曹爽,选择了相信这个誓言。他不顾下属的劝阻,放下了武器,向司马懿投降,只求能做一个富家翁。 然而,当他成为砧板上的鱼肉后,司马懿立刻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司马懿罗织罪名,将曹爽及其党羽全部下狱,并以谋反大罪,将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及其宗亲、党羽,全部处死。 史书记载,被诛灭三族的,男女老幼,血流成河。 同样的洛水,见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光武帝刘秀,用宽恕和诚信,化解了杀兄的血海深仇,赢得了天下人心,开创了一个盛世,其誓言,重于泰山。 而司马懿,用谎言和背叛,骗取了政敌的信任,然后用屠刀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为子孙篡位铺平了道路。其誓言轻如鸿毛。 刘秀信守承诺,让天下人看到了“信”的力量。而司马懿背信弃义,则让“誓言”成了一个笑话。 正是刘秀那光芒万丈的信义之举,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二百年后司马懿的阴险与卑劣,将他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