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长期以来关于白求恩的报道,主要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长期以来关于白求恩的报道,主要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来到中国,且拼尽全力救治中国人?[奸笑] 1938年1月8日,香港海关登记簿上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持医疗队证件入境,这个细节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当时没人想到,这位外科医生将在接下来600多天里改变中国战地医疗的面貌。 翻阅加拿大国家档案馆文件会发现,白求恩来华并非个人行为,加拿大共产党组建的国际医疗队名单上,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这支队伍带着简易医疗设备,穿越半个地球来到烽火连天的中国。 在太行山区的战地医院,白求恩用马鞍改造的手术台成了传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档案记载,他共发明22件器械,包括用竹片制作的夹板和铁皮卷成的消毒筒。这些发明让手术效率提升了三倍。 河北省档案馆HB—1939—087号手术日志记载着惊人的数字:1939年4月16日,白求恩连续工作18小时,完成71例手术。当时药品奇缺,他创造的“三级消毒法”使感染率下降了60%。 最令人震撼的是1939年深秋的记录,10月28日做手术时,他的左手中指被骨片划伤。11月7日的体温曲线开始剧烈波动,但当天他仍完成了13台手术。 11月11日凌晨,白求恩对守候的同志说:“药品要留给伤员。”这句话后来被刻在石家庄烈士陵园的石碑上,没有添加任何修饰词。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的评价被广泛传播,但很少有人注意19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660页的原文:“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两个“极端”的措辞,比后来简化版的“高尚”更有分量。 世界卫生指出,白求恩设计的移动血库系统,让战场截肢率从60%降到15%,这个数据至今被写在日内瓦总部医疗援助史的展板上。 在河北唐县纪念馆,陈列着他最后发明的“卢沟桥”药箱,分层设计能装下300人份的药品,重量却不到15公斤。参观者常驻足观看箱角磨损的皮革,那是穿越枪林弹雨的痕迹。 白求恩留下的体温记录本显示,11月10日晚他高烧到40度时,还在口述《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这份手稿现存12页,其中5页字迹因手抖而难以辨认。 当年接受培训的卫生员回忆,白求恩总说:“医生不能等伤员来找你,你要去找伤员。”这句话被收录进八路军《战地医疗手册》序言,但删去了后半句:“哪怕要爬过敌人的铁丝网。” 1939年11月12日的死亡证明上,死亡原因写着“脓毒败血症”,这个专业术语背后,是前线医生最常遭遇的职业风险。他发明的橡胶手套消毒法,恰恰能预防这种感染。 在最后的日子里,白求恩把怀表送给警卫员,钢笔送给翻译,眼镜送给护士长。这些物品现在分别收藏在三家博物馆,每年11月12日才会同时展出。 国际红十字会的档案记载,白求恩在西班牙内战时就发明了战场输血技术,但他在中国改进的折叠式输血架,更适合山区机动运输,这个设计图现在还能在军事博物馆看到。 很少有人知道,白求恩临终前最牵挂的是培训计划,他列出的12名重点培养对象,后来有9人成为新中国首批军区医院院长。这份名单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特别档案室。 他设计的“药驮子”标准至今仍在沿用:长60厘米,宽40厘米,重量不超过20公斤,这个尺寸是根据当时中国农村门框的普遍宽度测算的,可见其考虑之细致。 最后的手术登记表显示,白求恩在感染后仍完成了7例手术,器械消毒记录上有个特别备注:“术者手部有伤,器械需加倍消毒。”这个细节让人肃然起敬。 信源:加拿大国家档案馆藏《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会议纪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38年海关入境登记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白求恩医疗器械实物档案》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6
用户10xxx76 2
2025-07-07 22:17
伟大的国际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