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大战在即!俄4大王牌集结,6000朝军暗助,乌欠中国15亿要赖账? 俄国最精锐的

大战在即!俄4大王牌集结,6000朝军暗助,乌欠中国15亿要赖账? 俄国最精锐的力量正在集中于苏梅,看来一场决定性进攻已经准备就绪。 但这把直指乌克兰战略要地的尖刀,并非故事的全部。 在炮火硝烟之下,一场关乎国家信用的危机也在悄然浮现。 基辅正考虑暂停偿还中国15亿美元的粮食贷款,这笔金融纠纷与前线战事交织,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生存成为唯一目标时,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乃至未来,都可能成为被摆上货架的代价。 战场格局已经变了。 俄军不再是过去那般墨守成规,其新战术打得乌军猝不及防。 无人机群先行,精准锁定防线弱点;随后,装甲部队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多点突破。 这种打法精确而凶猛,让本就缺乏防空火力的乌军疲于奔命,防线几度濒临崩溃。 更让乌军头疼的,是来自远方的朝鲜援军。 韩国情报机构证实,约6000名朝鲜特种兵已进驻俄罗斯库尔斯克,并有向顿巴斯乃至苏梅方向移动的迹象,这恰好填补了俄军兵力上的缺口。 这些朝鲜士兵带来的武器堪称博物馆级别,比如那门操作繁琐的M1989型170毫米“谷山大炮”,却在乌克兰平原上打出了惊人的杀伤力。 乌军私下称其为“移动的死亡坐标”,一发炮弹落下,足球场大小的区域便化为焦土。 武器固然致命,但操纵武器的人更加棘手。 目击者称,这些士兵像“执行程序的机器,但比机器更不要命”。 一名乌克兰上尉在报告中写道:“我们刚根据经验躲开俄国人的152毫米炮火,朝鲜人的炮弹就砸在了头顶。” 这不仅是火力延伸,更是一种心理折磨。 去年在库尔斯克,朝鲜工兵曾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原上用身体趟过雷区,徒手端掉乌军据点;一支小队被包围后,更是集体拉响炸药同归于尽。 这种不计成本、悍不畏死的打法,正像一种精神病毒,侵蚀着乌军的战斗意志。 如今,由俄罗斯的精兵们来打破这个口子,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朝鲜战士们进入壕沟,用最原始的武器——刺刀和突击步枪,进行一个一个地“清理”。 这种“铁拳”与“亡命徒”的协同,效率高得可怕。 与此同时,朝鲜的后勤部队也在后方创造奇迹,上千名排雷专家和五千名工程兵冒着轰炸修复铁路、清理雷场,保障了俄军每月五百万发炮弹的惊人消耗。 可以说朝鲜力量的加入,不仅补上了俄军的人力短板,更解放了其核心突击力量,使其能心无旁骛地扑向苏梅这样的战略要地。 前线炮火连天,基辅后方的金融战线同样暗流涌动。 有消息称,乌克兰政府正在考虑暂缓向中国提供的15亿美元食品贷款。 这笔贷款源于2012年,但十几年过去,合同执行率不到10%,钱款去向成谜。 更有意思的是,乌克兰似乎想将这笔烂账,与国际仲裁法庭已判决乌方需赔偿中方45亿美元的马达西奇收购案捆绑处理。 泽连斯基政府给出的理由是“战争不可抗力”。 不过这种“不可抗力”似乎相当智能,可以精准识别债主:面对西方数千亿美元的债务,乌克兰利息照付不误;唯独对中国和少数对冲基金,摆出了一副“要钱没有”的姿态。 这种底气,或许是因为这个国家能抵押的东西,早已名花有主。 西部矿业被美国贝莱德公司抵押,黑海港的所有权也给了欧盟,家底几近变卖殆尽,全然不顾。 他们或许也算准了中国在冲突中的中立立场,试图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将商业债务一笔勾销。 可这笔总计超过60亿美元的账单,恰是中国在战后重建问题上一个沉甸甸的筹码。 一个政府选择性地背弃商业契约,失去的绝不仅是金钱,更是国家的信誉和自主权。 更深层次看,兵源枯竭是双方共同的困境。 乌克兰不断下调征兵年龄,足见其兵力匮乏,已到捉襟见肘之境。 俄罗斯也不例外,否则也不会接连求助于朝鲜,甚至将远东地区压榨到极限。 新晋的海军司令米哈伊尔·古德科夫在前线被击毙,这也是他们军力不足的另一个证据。 有消息称,此次集结的俄军王牌主力,不少都经过了重组,战斗力与战前相比要打个问号。 因此俄军在苏梅摆出总攻架势,真实意图或许并非一场歼灭战,而是一场消耗战。 通过布设“口袋阵”围点打援,以获取更为有利的谈判筹码。 在拿到足够分量之前,俄罗斯大概率会维持“拖”字诀。 当然乌克兰并非愚不可及。 在西方支持下,乌军正利用远程导弹和无人机不断袭扰俄占区,并不与俄军打硬碰硬的正面战,而是用机动性牵制对手。 将战场的残酷与金融的算计并置,这幅图景异常清晰,也异常悲凉。 在兵力枯竭与财政拮据的双重压力下,乌克兰政府似乎正忙于在西方的援助“蛋糕”上为自己切下更大一块,却无暇顾及国家的长远未来。 如果一国的战略性财产被接连抵押,而其政府又有选择地抛弃了自己的国际信用,那它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