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的河南,正值逃荒的艰难时期。画面定格在两位年迈的老太太身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的河南,正值逃荒的艰难时期。画面定格在两位年迈的老太太身上,她们紧紧相依,靠在一棵树下,彼此寻求着慰藉与支撑。左边的老太太,面容中透露出无尽的沧桑与疲惫,她的胸口鼓出一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似乎是一个孩子的身形,正无助地蜷缩在她的怀抱中。 1942年,河南的日子真是没法过。干旱、蝗灾、战乱,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那年头,老天爷跟断了水龙头似的,地里连根草都长不出来,蝗虫一过,更是啥都不剩。再加上日本人打仗,国民党政府还得征粮抗战,地方官儿贪得没边,粮食税收得老百姓连裤子都当了也交不上。王婆婆和张婆婆,就是这场灾难里最普通的老百姓。她们带着王婆婆的孙子小宝,硬是从村里逃出来,啥也没带,就指望路上能找点活路。 她们那村子本来在黄河南岸,土地肥得能滴油,可惜1938年黄河决口,全完了。洪水冲走了房子田地,好不容易缓过来,又碰上1940年开始的连年干旱。庄稼刚冒头就被蝗虫啃光,家里人死的死,病的病,最后就剩这俩老太太和小宝。王婆婆六十多岁,张婆婆也快六十,腿脚都不好,可没办法,待在村里是死路一条,只能拖着身子往外走。 逃荒的路上,吃的喝的都没个准。饿了就嚼草根,渴了就喝路边的浑水,运气好点碰上个好心人,能分点干粮。她们也不知道要去哪儿,就是听说洛阳有救济站,能领点粮食。走了一天又一天,脚底磨出血泡,身上瘦得皮包骨,可怀里的小宝不能放手。那孩子才几岁,饿得哭都哭不出声,王婆婆把他揣在胸口,生怕一松手就没了。 那棵枯树,是她们路上歇脚的地方。照片里,王婆婆紧紧抱着小宝,张婆婆靠着她,俩人互相撑着。那时候,河南路上这样的景象太常见了,老的老,小的小,走不动了就倒下,再也起不来。可她们不一样,硬是咬着牙走到了洛阳。到了救济站,领了点粮食,听说陕西那边还能活命,又接着往西走。路上风吹日晒,吃不饱睡不好,可她们没放弃。 到了陕西,靠着当地村民帮衬,她们找了块地,开垦种点庄稼,总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小宝慢慢长大了,也懂事了,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后来,他照顾着两位婆婆,直到她们老得走不动,安安静静地走了。这一路,她们没啥大本事,也没啥大理想,就是凭着一股劲儿活下来了。 这张照片拍下来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她们能不能撑过去。可它不光是苦难的见证,更是人性的证明。那年头,河南饿死的人有多少?没人说得清。可活下来的人,靠的是啥?是亲情,是互相搀扶的那点温暖。王婆婆胸口鼓着的那块,不只是小宝,更是她活下去的理由。张婆婆靠着她,也不只是歇口气,而是告诉对方:咱俩得一块儿走下去。 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不是天灾就是人祸能单独说明白的。黄河决口是起点,干旱蝗灾是推手,战争和贪官是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时候,政府忙着打仗,救灾的事儿推来推去,粮食运不下来,老百姓只能自救。可自救哪那么容易?地里没收成,家里没存粮,路上没保障,能活下来真是命硬。 可这照片里,两位老太太硬是活出了命硬的模样。她们没文化,没力气,可她们有心劲儿。抱着小宝的那一刻,王婆婆可能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孩子不能丢。张婆婆陪着她走,也没啥豪言壮语,就是觉得不能扔下老姐妹。这份感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硬得像石头,砸不烂也压不垮。 后来的人看这张照片,总觉得有点心酸,又有点暖。那时候的河南,苦得让人不敢想,可人跟人之间的那点依靠,又让人觉得有点希望。她们仨能活下来,不是靠运气,是靠这份互相撑着的精神。这照片不只是历史的一页,更是提醒咱们,日子再难,人不能散。